欧美车企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趋势凸显
10小时前
1139
0
掌链 冰河

11月15日,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特斯拉已要求供应商1-2年内彻底清退美国工厂的中国零部件;而在几天前,路透社报道通用汽车更向数千家供应商下达“最后通牒”,要求2027年前全链条剔除中国产原材料与零件。

2025年11月的车市暗流汹涌。大洋彼岸的欧洲,虽然荷兰政府放弃了收购中国芯片制造商Nexperia的计划,但这一事件仍向汽车行业释放出信号:当全球汽车制造商依赖的关键零部件、芯片、稀土等仍与中国高度关联时,供应链的“再依赖”—换句话说,是“再脆弱”—正成为不可忽视的议题。


(图源:华尔街日报)

与此同时,欧洲主流车企例如宝马(BMW)、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Stellantis以及大众(Volkswagen)正在积极探索供应链多元化、脱离对中国及单一来源的依赖。

欧美汽车企业正在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进程。本期掌链将从两大角度:美国车企(特斯拉、通用)与欧洲车企(宝马、奔驰、Stellantis、大众)分别分析其背后的动因、目前中国在其供应链中的角色、以及不再依赖中国将带来的影响。

一、美国通用汽车与特斯拉的供应链再构——为何脱钩中国?


(图源:JDSUPRA)

1.通用、特斯拉断链背后双重推手

通用汽车明确指示其供应商“在2027年前退出中国零部件采购”。背后的驱动力很清晰:一是中美贸易关系持续紧张,二是在芯片、稀土、关键零部件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意味着潜在的风险敞口。

同样,特斯拉近期向其供应商下达指令,要求“未来两年(约至2027年)为美国工厂所用车型提供的产品,不再使用中国制造零件”。

通用汽车全球采购负责人希尔潘・阿明直言,断链是为“确保供应链掌控力,规避冲突风险”,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成为直接导火索——汽车核心零部件关税飙至25%,一辆车仅关税成本就增加数百美元。

更深层的动因在于美国所谓的“安全焦虑”。《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倒逼车企构建“本土供应链”,特斯拉、通用若继续使用中国零件,将失去巨额补贴资格。地缘政治与商业利益的天平上,前者暂时占据了上风。

2.中国供应链在美国车企中的角色

要理解“脱钩”影响,必须先看到中国在其供应链中的渗透。虽然具体到特斯拉、通用汽车各型号零件的环节披露不详,但已有公开资料指出:

中国不仅是整车出口大国,也已成为关键零部件、尤其是电池、半导体、电子模块、稀土永磁材料的重要来源。

中国供应链早已深度嵌入美国车企的生产脉络。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Model3/Y车型国产化率已突破95%,其全球15%-20%的动力电池由宁德时代供应,后者连续五年占据全球33.9%的装机量份额。对通用而言,别克品牌2025年起所有新车均为新能源车,核心供应链高度本土化。

3.断链的连锁反应:成本飙升与产能危机

完全去中国化意味着自断臂膀。”行业报告显示,特斯拉美国产车型若更换供应商,制造成本将激增28%-35%。

通用面临的挑战更严峻:其要求的2年转型窗口远短于供应链重组所需的3-5年周期,二级、三级供应商的模具更换、质量认证等流程尚未启动,2027年“清零”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

为规避政策限制,特斯拉已转向“近岸外包”,鼓励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赴墨西哥建厂。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墨西哥工厂产能爬坡需3年以上,且缺乏中国的产业链集群优势,物流成本将增加20%以上。


二、欧洲车企的两难:一边绑定中国,一边寻找“备胎”


(图源:Reuters)

1.多元化计划:雷声大雨点小的转型

与美国车企的激进不同,欧洲巨头的“去中国化”更像是谨慎的试探。宝马宣布与华为深化鸿蒙生态融合,同时在匈牙利扩建电池工厂;大众通过与地平线合资开发智驾系统,却悄悄增加韩国SKOn的电池采购量;奔驰、Stellantis尚未公布明确时间表,但均在东南亚考察替代供应商。

“欧洲不会彻底切断中国供应链。”分析师指出,一方面受美国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成本飙升——中国供应链支撑了欧洲车企70%以上的新能源零部件供应。

2.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双重依赖难割舍

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根基难以动摇,但正面临份额下滑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已达69%,外资品牌持续萎缩。具体到欧洲巨头,其在华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健康线,却仍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营收:

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更令欧洲车企难以替代。以大众ID.3为例,中国产车型起售价12万元,欧洲版约合31万元,价差源于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的集群效应——100公里范围内可配齐所有核心零件,物流成本降低35%。

3.脱钩代价:利润与创新的双重流失

若强行剥离中国供应链,欧洲车企将面临“利润失血”。数据显示,若更换中国智驾供应商,宝马新世代车型研发周期将延长6个月,成本增加18%;大众若弃用宁德时代电池,每辆车成本将上升2.3万元,年利润缩水超40亿欧元。

更致命的是市场丢失风险。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倒逼车企快速升级,而中国供应链能实现“小步快跑”式迭代。奔驰曾尝试用欧洲供应商替代科大讯飞语音系统,结果因响应速度慢30%遭用户投诉,最终恢复合作。


三、评论与观察:供应链重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


(图源:THOMS)

欧美车企正在同步推进“去中国化”供应链战略。但这并不是“马上脱离中国”的跳跃,而更像是一场有计划、有节奏的长跑。几点观察如下:

1.供应链“脱钩”≠“抛弃中国”

虽然车企要求减少中国零部件采购、减少中国依赖,但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中国市场或中国生产基地。中国依然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丰富的制造生态与成熟的零部件配套,这是短期内难以替代的。

2.非中国替代地带的重要性提升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车企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印度、墨西哥、东欧等地区。建立多地生产、多源采购、多物流通路将是未来供应链的主流格局。研究表明,欧洲车企对中国以外地区的供应链依赖正在上升。

3.中国自身角色或将转变,从“制造基地”向“市场+创新地”并行

随着欧美车企逐步减少从中国采购关键零部件,中国可能更多转变为“重要市场+创新引擎”(尤其在电动车、新能源、软件定义汽车领域)。车企在中国的生产、销售角色或许更聚焦于本地化,而非全球出口或全球零部件基地。

4.物流与供应链网络将更为复杂

车企重构不仅仅是“换一个零部件供应地”,而是牵涉全球物流节点的重新布局:新供应商、新港口、新运输路线、新库存策略、新质量认证体系。所有这些都将对物流业、港口、跨境运输、关税、贸易合规等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已不可替代多年,但当前趋势显示,欧美车企正在主动迈出“减少中国来源、提升供应链弹性”的步伐。从美国的特斯拉、通用汽车,到欧洲的宝马、奔驰、Stellantis、大众,供应链去中国化正在加速。

对于物流与供应链行业而言,这意味着:驱动全球采购结构调整、物流路径重建、供应商生态再造、风险管理机制强化。从记者角度讲,这将是一个值得持续跟踪的专题:我们不仅要看车企的最终销量与盈利,也要关注其供应链“去中国”过程中的成本、时间、运输、库存、替代材料与替代产地何以被选用、以及物流环节何以重新布局。

参考资料:

1.TeslaWantsItsAmericanCarstoBeBuiltWithoutAnyChineseParts.THEWALLSTREETJOURNAL

2.Exclusive:GMwantspartsmakerstopullsupplychainsfromChina.Reuters

编辑:冰河

底图.jpg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