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11月初报道,特斯拉老板埃隆·马斯克的一份破纪录的薪酬方案已获得股东批准,该方案价值可能接近 1 万亿美元(7600 亿英镑)。
这项史无前例的交易在11月6日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获得了 75% 的投票通过,并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马斯克已经是世界首富,他必须在未来十年内大幅提升这家电动汽车公司的市值。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并达到各项目标,他将获得数亿股新股作为奖励。
宣布消息后,马斯克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登台,随着人们高呼他的名字翩翩起舞。
马斯克表示:“我们即将开启的不仅仅是特斯拉未来的新篇章,而是一部全新的作品”,“其他股东大会都无聊透顶,但我们的股东大会却精彩绝伦。看看这个,简直太棒了!”
Getty Image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马斯克将不会领取薪水。但如果他带领特斯拉实现里程碑式增长,他将获得超过 4 亿股股票的额外奖励——如果特斯拉的市值足够高,这些股票价值将达到约 1 万亿美元。
潜在的赔偿金额之巨引发了批评,但特斯拉董事会辩称,如果赔偿方案未获批准,马斯克可能会离开公司——而公司承受不起失去他的后果。
马斯克的万亿美元薪酬背后是怎样的供应链挑战?《掌链》为您解读。
自马斯克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结盟以来,其销量在过去一年中持续下滑——而这段关系已于今年春季破裂。
BBC11月7日报道,特斯拉股东罗斯·格伯告诉 BBC 新闻,马斯克的薪酬协议标志着“你在商业领域看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又添了一笔”。
马斯克已经明确表达了他对特斯拉的目标,但该公司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其举步维艰的财务业绩。
Financial Times10月23日报道,特斯拉10月22日公布,其第三季度调整后净利润同比下降 29% 至 18 亿美元,低于此前预期的 19 亿美元。
投资者原本寄希望于本季度创纪录的汽车销量能够提振特斯拉业绩,因为消费者纷纷赶在美国绿色汽车补贴政策结束前购车。但包括人工智能人才支出在内的额外成本侵蚀了特斯拉的利润。
营收超过Visible Alpha汇总的分析师预期的266亿美元,增长12%至281亿美元。然而,其营业利润率几乎减半,从一年前的10.8%降至5.8%。特斯拉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约3.5%。
首席财务官 Vaibhav Taneja 表示,关税给公司的核心汽车和电池储能业务带来了“不利影响”,本季度造成的损失超过 4 亿美元,两者平均分摊。

特朗普发起的全球贸易战使得采购和进口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如稀有矿物)的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也影响了其在全球各地工厂的出货量。特斯拉和马斯克曾游说政府反对高额关税,警告称这将损害其利润并使其成为报复的目标,但收效甚微。
投资者最初乐观地认为,马斯克与特朗普的联盟将使特斯拉受益。但消费者对这位首席执行官政治活动的强烈反对、围绕电动汽车的全面政策变革,以及美国总统与这位世界首富之间的公开不和,都重创了这家汽车制造商的业绩。
路透社11月10日报道,特斯拉上个月在德国、西班牙、荷兰和北欧等欧洲国家的销量也十分惨淡,这些最新迹象表明,特斯拉在欧洲大陆的处境依然艰难。
第三季度,特斯拉在中国(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10月份,该公司在中国的销量下降至26006辆,为三年来的最低水平,较上年同期下降 35.8%,低于 9 月份的 71,525 辆。10月份,特斯拉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萎缩至仅3.2%,较上月的8.7%大幅下降,创下三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而中国乘用车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个月中国制造的汽车出口量达到两年来的最高水平,为35491辆。
马斯克未来十年必须实现的里程碑包括:
交付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和100万台机器人
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获得1000万订阅
将一百万辆自动驾驶Robotaxi汽车投入商业运营
核心利润最高可达4000亿美元
最终将特斯拉的整体市值推高至 8.5 万亿美元,目前为 1.4 万亿美元。
其中,机器人业态是马斯克的新晋“心头好”,在11月6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讲话将焦点放在了“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上。

“擎天柱” 机器人(路透社)
“擎天柱” 是该公司于 2022 年推出的原型机,其设计目标是成为一款“自主人形机器人”,执行“不安全、重复或枯燥的任务”。
马斯克曾多次强调,公司未来的估值并非取决于汽车,而是取决于完全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大军”,这些机器人有朝一日可以替代数百万人的工作。
它采用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AI系统,马斯克之前曾表示,这种机器人能够行走、奔跑和举起物品,这将使它在他的工厂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它还能在家庭中发挥作用。
马斯克的雄心壮志面临着许多切实的挑战。
首先,“擎天柱”可能没有市场。BBC11月7日报道,投资公司 Gerber Kawasaki 的首席执行官 Gerber 先生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人形机器人是否会有很大的需求。他还补充说,特斯拉在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也面临着来自Waymo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
Gerber表示,由于担心“马斯克的个人形象两极分化”,导致“品牌价值被摧毁”,他的公司最近降低了在特斯拉的股份:“埃隆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在公众心目中的支持率非常低。”
其次,人形机器人技术还远未成熟到可以在复杂事务中进行规模化应用。
DW 11月11日报道,虽然特斯拉已经展示了能够执行基本任务的“擎天柱”原型机,但许多专家认为这项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澳大利亚机器人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 在9月份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由于缺乏灵活性,“擎天柱”和其他人形机器人注定会失败。
布鲁克斯写道:“总体计划是,人形机器人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同样的质量,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在我看来,认为这会在几十年内实现,纯属异想天开。”

kubanpress.ru
最重要的是,生产“擎天柱”机器人需要复杂的供应链运营。这是一项难如“登月”的计划,但它的成功并不取决于炫目的演示和机器人比拼,而是取决于大规模部署——机器人在真实的工业和商业环境中学习、改进并展现经济价值。人形机器人通过工作不断进化:行走、抓取、搬运、组装、协调和联网。它们需要工厂、仓库、配送中心以及密集的人机集成生态系统才能完全成熟。而目前,美国缺乏这种大规模的集成生态系统。
即使特斯拉在其他地方生产机器人,它仍然会严重依赖全球供应链协作。无论是驱动人形机器人关节的伺服电机、赋予其流畅运动的谐波减速器、力矩传感器、机器视觉模块、稳定其重心的磷酸铁锂电池,还是构成其骨架的铝合金和特种钢——几乎所有这些部件的生产、成本和工艺水平都需要全球供应链协同。马斯克可以分散组装环节,但如果美国无法花费数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来复制,他就无法摆脱对全球硬件生产供应链的依赖。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能为特斯拉训练“擎天柱”机器人提供供应链和工业生态系统支持,那么这个地方不是美国,而是——中国。
马斯克可以在加州或德州制造Optimus的原型,但要实现经济高效的规模化生产,则需要中国的产业生态系统。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集中如此多的零部件供应商、精密制造商和大规模组装能力。

The Street
CNBC 11月13日发表社论称,人形机器人需要部署,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训练和迭代环境。中国的工厂规模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越来越欢迎机器人,没有工会抗议工人被取代。中国的试点区和机器人密集型工业园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如果Optimus无法在中国的工业环境中运行,特斯拉将失去任何机器人公司都能获得的最宝贵的数据集和学习环境——目前没有任何西方经济体能够与之匹敌。
埃隆·马斯克或许能够打造一支机器人大军。他或许能够设计、制造原型,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但是,这支机器人大军能否达到足以支撑其万亿美元估值和马斯克万亿美元收入的规模,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而答案,就目前而言,掌握在中国手中。
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不仅是马斯克的全新篇章,也是中国对未来发展的重大规划。随着“十五”规划框架的敲定,中国正在发出信号,机器人技术和具身人工智能是其未来的发展领域,是国家未来工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这意味着马斯克不仅要与硅谷竞争,还要与中国将机器人技术打造为国家下一阶段发展引擎的决心展开竞争。

南华早报
2023年,中国新增工业机器人超过29万台,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首次超过日本和德国。国家出台了支持政策,包括对机器人引进的大规模补贴、低成本融资,以及要求省级政府将自动化纳入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特斯拉能否进入中国这个能为人形机器人的生产和引用提供巨大支持的生态系统,取决于中美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生产外国控制的人形机器人需要政治上的支持、监管部门的批准,以及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中国不能为了扶持外国竞争对手而损害本国企业的利益,从而在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中落败。中国可以根据Optimus在中国的战略考量和目标中的定位,决定是否给予、附加条件、限制或阻止其进入中国市场。
参考资料:
BBC: Elon Musk's $1tn pay deal approved by Tesla shareholders
CNBC: Op-ed: Chinese robots are coming for Elon Musk’s trillion-dollar Tesla payday
DW: Musk's trillion dollar pay deal hinges on humanoid robots
Reuters: Tesla's China sales fall to 3-year low amid tepid demand
Financial Times: Tesla profits drop more than a quarter despite record car sales
编辑: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