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仓单像证券一样流通起来
2015-11-20 12:21:29
1300
0
第一物流网 杨云飞
  第一物流全媒体记者杨云飞采写:


图为中仓仓单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沁河

  物流行业以动产融资监管为主要形式的物流金融,经历了20年的历程,曾经盛极一时。但在长三角贸易、青岛港等融资风险事件出现以后,物流金融陷入了低谷,银行业 “谈钢色变”,国有物流企业逐渐在退出这个领域,这几年来,物流金融始终处于跌宕起伏的状态,物流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承受了非常大的风险和困难。

  当前,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农业、金融业以及工业全产业链等重要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高信用国标仓单综合服务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是现阶段物流企业与供应链金融相互结合的全新价值的模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战略机遇,共同引领中国物流的金融新时代。为了更加了解物流金融行业这一全新服务,《现代物流报·供应链金融》专刊记者采访了中国高信用国标仓单综合服务的创始人,中仓仓单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沁河。

  “仓单”是一个支持所有有现货商品交易的基础工具,它服务于所有的中小企业,直接受益的是物流业、制造业、银行、现货或期货交易所、供应链企业和电商,是一个普惠实体商品经济的一个基础服务产品。仓单最大的难点是确定存货的质量和规格,只要货物的质量检验技术能够支撑,专业仓储企业能有效管理,那么它就可以做成仓单。那么,仓单做起来就如此简单吗?仓单本身的商业价值如何发挥?

  四大因素成仓单难题

       “我们做这个事情,其实是基于这十年来我们中国市场上的这些风风雨雨,物流金融业务这十几年走过坎坷道路的深入思考。”杨沁河在接受《现代物流报·供应链金融》专刊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国家物流市场和欧美市场在技术和信用体系上有较大的差别,同时,我国的司法实践相比经济运行还比较滞后,所以在这几年,我国的仓单业务做起来并不容易,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首先,双重的能力建设不足。这里指的双重能力建设不足,不仅是我们仓储能力、管理水平不足,更重要的是交易所和银行使用仓单、辨别仓单、处置仓单的能力也不足。它们都采用了一些土办法,如用输出监管和动产质押混合等过渡办法,派两个员工、甚至派两个临时工都可以做。致使这一项工作一直处于安全机制先天不足的状态。”实际调研的结果是,危害甚大的华东钢贸融资中的虚假质押和重复质押案列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动产质押监管模式,很少是采用仓单模式。青岛港区去年集中爆发的有色金融虚假质押和重复质押连环案例绝大多数纠纷发生在提单转换‘质押清单’环节。物流企业用‘入库单’‘质押清单’这些没有中国合同法和物权法支持的习惯单据在低层次运行。银行为了开展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贸易融资,不得已接受了前十年中国市场上低端物流业态现状,以至于从2012年经济增速下滑条件下,违约失信频发,物流和金融两大行业双双受到巨大损失,没有赢家。“其次,规则和标准滞后。我们的期货交易所在十年前就用了标准仓单,但是那个标准仓单仅仅覆盖少数几个产品,而且仓单要素非常少,只包含10个以内的要素。所以导致社会上‘非标仓单’做了很长时间。直到2014年7月1日,仓单格式规范的国家标准才出台。所以说标准建设这个过程长期是滞后的。”“第三,机制‘畸形’。过去大多数交易所自己在做仓单,而不是仓库在做仓单。所以很多仓库离开了交易所的系统支持,自己是不会做仓单的,因为仓储企业自己没有技术做仓单。这种畸形实际上导致仓单责任集中于少数几家期货交易所在承担。众多各地设立的现货交易所自己既做交易撮合、又做清算还做仓单,仓库、交易商和监管机构都没有客观条件评价仓单的真实性和实际规模”。仓单是仓储企业给存货人依法出具的物权凭证,这一天然机制并未在我国普遍发挥效应。“第四,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据我所知,我并不认为中国市场的经营者本身在信用意识方面与欧美的企业存在多少先天性的差距,差距在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服务体系的支撑能力、健全程度;结果表现在较高信用的机构是否能受到较好的市场待遇,是否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目前来说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差距明显。以致我国的市场出现了一种‘银行不敢贷、企业的担保不足’这种状况。”

  另外,杨沁河提醒道,即使有少数几个交易所做出电子仓单,但这些电子仓单也只能作为“私家仓单”,因为目前我国在电子仓单的技术力量方面仍比较薄弱,再加上没有机制的保证和健全的交易服务环境,所以导致这些“私家仓单”并不能有效流通起来。比如,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仓单,在上海交易市场就没法使用,天津的仓单在广州的交易机构也就没法用。所以,想要让我国的“仓单流动起来”就不能局限于现在的“私家仓单”,而要形成一种“公共仓单”,这也是我们中国高信用国标仓单所要达到的目标。

       组合“专业国家队”为仓单保驾护航“

       简单地说,中国高信用国标仓单。它是一个高标准的独立仓单认证,加上高信用的仓储企业准入,配合高标准的信息披露的一个综合的服务产品。”杨沁河指出。

  正如杨沁河所言,中国高信用国标仓单综合服务是以维护仓单交易、融资市场的便捷与安全为目标,为仓单业务的供需双方提供认证、征信、保险等一揽子仓单基础配套服务,它属于高端专业公共服务,其提供方是以中仓仓单服务公司为核心的专业组合服务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CFCA)、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国人保财险、阳光财产保险、银雁金融),受益方是仓单的用户(金融机构、存货企业、商品交易机构)和提供仓单服务的仓储企业。

  中国高信用国标仓单综合服务是在我国法律和自主核心技术支持下对仓单运用模式、安全模式、公共机制、风险分散模式进行了创新升级,本次上线的仓单认证、仓单征信、仓单保险三类仓单基础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中仓单的服务方(仓储企业)和仓单使用方之间利益冲突的技术解决工具这一空白。它是为着仓单的填发方,也就是仓储机构和仓单的使用者双方之间,建立了一个便捷和公正的一个基础服务系统,我们称为是一种“基石服务”。“未来不久,高信用国标仓单的产品‘QSWR’商标将出现在我国各个大型仓储公司墙壁上,可以说,只要在仓库里看到这个标志,就是意味着这个仓库有能力、有条件和有足够的信用开展仓单业务。”杨沁河向我们预示了业务场景。

  那么,高信用国标仓单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在基于现有的仓单水平之下,做了哪些方面的创新升级呢?“要实现国标仓单的服务价值,必须在我们国家的法律和技术支持下才能做到。”杨沁河指出,所谓的创新升级重点在三个方面下手:第一,仓单一定要认证,健全的认证体系使仓库和货主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的利益关系。第二,仓单一定要有一个公共仓单的机制,摆脱过去私家仓单的机制,这样才能使其有较好的流动条件。第三,仓单一定要有现代化的保险产品体系去支持,原来的财产险固化到货物上的财产险,是不足以支撑高流动性仓单的。而要达到这些服务级别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业务升级。“第一个重要的升级,就是我们将整体的这个仓单模式回归到简单仓储保管模式,逐渐替代或降低动产质押监管这一过渡模式,逐渐替代或降低商品交易双方直接频繁实物交收传统模式,用公共交割仓单的模式来普惠所有现货交易和电商市场。我们这一项业务,就相当于把期货仓单推广到现货交易所,推广到供应链公司和电商公司,已经有一批供应链公司和电商公司认识到仓单作为交收手段的显著优势,会对它们竞争优势和市场拓展产生显著的作用。”“第二,安全模式进行升级。经过详细的探索比较,我们决定彻底放弃纸质仓单,因为纸质的单据安全性差。我国在2007年前后,在人行主持下,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等专业机构联合建立运行了可靠的电子汇票体系,目前我们就是采用电子汇票的技术体系来系统的做电子仓单的运行,用这种方式来保障仓单真实性与可靠在仓库、持单机构、金融机构高效流动。”

  说到这一点,杨沁河意味深长地说,大家都知道,天津港这次爆炸案非常让人痛心,由于爆炸导致大量仓库货物遭到损毁,涉及到的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且不能及时确定损失金额,“算不清楚”。其实在天津爆炸案件之前,我们已经完成国标仓单独立认证研发:公共仓储涉及到公众利益,这些仓储的内容如果普及我们的独立认证系统,它仓库货物信息的存储会是多地同时备份的存储机制,所有的持单人都可以独立在仓库系统以外的享有财产状况知情权,保险机构和消防机构都有得到我们远程的货物信息,来支持他们的过程风险控制。“第三,改变交易机构为仓单责任兜底的模式。据调查,目前,中国即使最大的交易所其风险准备金也不过十几亿元,难以支撑现阶段较大的交易量和风险。所以,长效的机制是全行业升级为公共仓单、独立的仓单认证系统,用现代化的保险分散机制,可以让货主和仓库通过平常支付低成本保险金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和分散到整个行业。而高信用国标仓单主要的财险共保体由人保财险集团和阳光保险集团多家保险集团组成,有着不低于万亿的承保能力。这种机制将会使各个交易所、电商公司和供应链公司轻装上阵,它只要做好自己的交易就行了。”“我们六家机构已经联合起来,作为高信用国标仓单的‘基石’服务机构,将会潜心辅导和支持大中型仓储企业建立仓单业务能力,提升仓单信用级别;将会支持各家交易所、电商、银行等仓单的使用机构有效地辨别仓单、便捷使用仓单,低成本分散仓单风险,直至使得中国高信用国标仓单尽快达到电子商业汇票、承兑汇票一样的安全流动性,大规模提升中小商品企业的销售和融资能力!”杨沁河如是说。

本文同期刊载于11月20日《现代物流报》第B4版
点赞
收藏
杨云飞
共发表216篇作品
最近内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