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联兵大包裹突围战
2018-08-28 09:30:20
2979
4
掌链 刘宇豪

0.jpg

这是非常戏剧性的一幕。3年前,面对质疑声,余联兵需要解释优速转型大包裹,并非仅仅为避开一线快递公司锋芒,而是基于押注新航线的明智判断。

今天,当余联兵的预言成真时,最开心的反而可能是后来者,这些人全副武装,兴奋地冲进新大陆,仿佛在说“嘿,谢谢你,哥伦布”。

就算“哥伦布”声称自己还拥有先发优势,但局势也不够乐观。顺心捷达起网、德邦改名、中通快运A轮融资等一系列事件,这一切标志着大包裹时代的曙光。

曙光不会因为优速来的早就不照耀别人——远道而来的竞争对手是一支支舰队,他们的大本营在千里之外——这恰恰也是可怕之处,对后来者而言,大包裹是一种需要二次开发的新型能源。他们现阶段的目标是尽可能采掘。因为在舰队和大本营之间的后勤补给,足以撑到能源变现那一天。

余联兵不可能好整以暇,大包裹就是优速的全部。2015年之前,优速只是一家竞争力平平的二线快递公司。那时候,余联兵整天担心的问题,要么是消化成本,要么是洋快递入华的威胁。他找人做统计,发现公司6成多的利润来自3公斤以上的业务。最终直接促成了优速转型。

这种转型是,业务范围定位2-100公斤(后来单票提升至500),其中核心产品主打3-10公斤,从而避开快递和快运。余联兵希望在3年内推动该市场的变革,那是在2016年。如今,3年还剩1年,快递和快运的对手主动找上门了。当然也可以说,对方相继上市、结束旧战争后,终于腾出手了。

战争要以战争结束,由不得余联兵。

入侵新大陆

2016年,优速宣布全面转型的第二年,另一家以“企业件+零担快递”起家的快递公司——速尔——也宣布要走核心重量段为3-50公斤为特点的差异化竞争路线。为此,速尔还拿到了150亿元的授信融资。这是一笔远超过优速目前所有公开融资记录额度的巨资。

1年后,速尔又把产品描述改成了3-100公斤,紧贴优速2-100公斤。关于两家快递公司的最大交集其实来自余联兵,在创办优速之前,他也参与了速尔的搭建。

余联兵后来离开速尔成了一个谜,他在这里待了3年,有人说他与其它创办者的经营理念出现冲突,不过这种说法本身也成了一个谜。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胳膊拧不过大腿。速尔股东张煊楠,他背后的友和道通代表了大腿,这家横跨航空货运、快递物流、物流园、商贸的巨头,拥有数家专业领域公司,速尔只是其中之一。2011年,速尔被张煊楠全资收购,那时候余联兵的优速连快递牌照都没办下来。

一位接近余联兵的相关人士告诉掌链,余联兵很早之前就对快递有自己的构思,经历几次创业后,他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已经不可阻挡。

这点似乎有迹可循,优速在最初几年不温不火,始终徘徊在盈亏线边缘。但余联兵始终没动过卖掉优速的心思,一直撑到资本青睐。

资本究竟是更青睐大包裹模式,还是余联兵本人,不太好说。从钟鼎创投还投资了德邦来看,似乎前者可能性更高。结果德邦快递成了优速在这个领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今年7月初,德邦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推出3-60公斤段的大件快递产品。

其实更早之前,这种针对大包裹市场的策略就展开了,优速官方今年4月份还发过一张海报,回应德邦此前“非加盟有保障”的挑衅式宣传。无论如何,两家是确认过彼此眼神了。

另一方面,无论速尔还是德邦,它们只是公开宣称部署类似战略的公司中的两家代表。更多潜在威胁来自一线快递公司对快运领域的渗透。尽管这些巨头并没有特别点明是否要在大件快递、大包裹上下功夫,但它们很显然并不缺钱,也掌握网络优势。

一位来自中通快运的相关人士就告诉掌链,就算直接竞争,他们的优先考虑目标也不是优速这样的二线公司,而是同一梯队的跨界选手。

优速的机会在于错位竞争,余联兵口中的3-10公斤核心件——甚至3-30公斤——在通达系快递公司眼里都是不赚钱的“垃圾件”。

一位来自通达系的工作人员称,这部分货物在过去主要用于填仓,后来小件(电商)市场格局固定后,他们就放弃了填仓思路,转而高价出售。这对一向擅长价格战的通达系来说很罕见,意思是他们并不十分在乎该区间的产品。

优速的问题也来自于此,大部分看好大包裹的人都声称电商发展带动了大件快递崛起。但事实上,优速和电商件的联系有限,如何保证从中受益呢?

董中浪和余联兵还有一个更加前卫的思路,那就是未来商品将越来越多以大包裹形式从仓库里直接发出,这有赖于零售商和B2C电商的深入融合。问题在于,相较于和电商关系亲密的通达系,别人有什么理由一定选择优速?毕竟前者看起来更容易实现用物流为B端客户提供附加值(销售数据预测之类)。

和时间赛跑

最近,中国邮政董事长刘爱力放出风来,将在明年引入战略投资者重启IPO,确保3年内上市。尽管和民营快递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底层逻辑不同,可从结果来看,快递业集中度无疑被加剧了。

目前,市场观点普遍相信,中国邮政依托其完善(可能是最)的网络布点和高科技储备,一旦上市将大有可为。快递专家赵小敏认为如果顺丰市值在2000亿元以上,那中国邮政没理由低于3000亿。

对于没有国家背书的二线民营快递公司而言,他们如何在缺乏科技手段和规模优势的前提下成功突围,最终登陆资本市场是个不小挑战。

早在3年前完成D轮融资的安能物流,其一位内部中层管理告诉掌链,他们刚刚把快递业务从集团剥离出去,为的是让快运业务争取在明年上市。目前,安能和优速是为数不多的理论上存在上市可能的独立二线公司,其它大都被收购,或在一夜之间消失。

相反观点对二线快递公司有所作为持怀疑态度。“即便撑到上市又能怎样呢?”说话的是一位来自邮政内部的研究员,他认为这个行业没有成本优势就不足以掀起风浪。“去年中通62亿件,今年应该超过85亿了。我想问你,优速和安能来了能做什么?”他说,“就这前十,估计还得去掉3、4家。二线的哪有机会?”

这位研究员进一步解释,所谓去掉,并非死掉,而是勉强硬撑。“资本既然敢投资它们,正是因为死不了。”甚至就连已经上市的德邦也不被看好。“德邦同样没戏,但是德邦不会死。因为德邦有快运,如果德邦重心在快递,那也危险了。”德邦今年前7个月拿到8000万元政府补贴,接近去年净利润的20%。几年前,德邦净利润3成来自政府补贴。

快递专家赵小敏至少对二线快递公司的判断与上述研究员一致。“能不能突围或者上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活着。”他甚至认为优速如果这个时候能被卖掉也许是件好事,那也是活着的一种方式。因为“没有量(足够),一切都是零。”

继去年获得A+轮融资(授信)后,有消息称今年4月份优速的B轮融资已经到账,甚至余联兵还确认了该消息。不过截至目前,官方始终没有宣布相关事宜。掌链就此事求证优速官方同样未果。

一位前优速员工告诉掌链,B轮融资应该是真的,但从官方闭口不谈和流传出的“余联兵确认”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口径来看,或许余联兵真的有点坐不住了。

上个月底,一向很少露面的余联兵突然接受了官媒《快递》杂志的专访,也正是那次,他说优速已经在大包裹战局中获得先发优势。紧接着,优速便升级大包裹战略,宣布单票重量提升至500公斤。第三天,余联兵又出现在自家科技公司成立揭牌现场。值得一提的是,优速在此之前长期和G7、际链等资本方投资的科技公司展开合作。

掌链整理过往几年余联兵公开发言发现,优速在2015年宣布转型后,2016年大包裹业务同比增长60%,2017年营业额和包裹量业务增速则超过40%。

大包裹争议

大包裹无处不在,却没人能给出精准定义。这种景象让人想起从去年开始大热的新零售,有人忙着解释、有人忙着跨界、有人忙着追逐……时至今日,新零售还是空气中的幽灵,抓不着也看不见。

对大包裹而言,这种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按照过去业内对此的区分,只有普通快递和重货之分。大包裹则属于重货的一部分。在EMS的国际货运标准中,只要超过2公斤以上的货物都被称为大包裹。如今,大包裹(或者大件快递)在各家企业都有了不同定义,更奇怪的是,这种定义在公开信息中只靠重量区分,而非品类。这就造成了“你可以说2-70公斤是大包裹,那我也可以说3-60公斤是大包裹,而大家都没说错”的结果。

事实上,在专业人士看来,运送100公斤的棉花和50公斤的冰箱,完全是两码事,它们的流水线、操作、装车标准截然不同,而不仅仅因为1个是100公斤,1个是50公斤。

“这个行业创造太多的词汇没有意义,快递更不存在大小快递之说。”赵小敏说,“优速要么是快递,要么是货运。仅此而已。”

余联兵选择的是快递,他很早之前就喊出“用快递方式做大包裹”,并且“坚决不打价格战”,要用“服务质量换客户”。从优速官网对自家产品的定价来看,余联兵的确没有食言,优速整体处于中高端价格水平。但服务质量就见仁见智了,按照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来看,优速在入围的10家全国性快递公司中排名垫底。

这里面其实存在一种悖论,质量和速度,好比鱼和熊掌能否兼得的难题。在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过去几年包括团购、外卖、打车在内的行业领导者,他们的经验是用补贴和便利换取绝对用户数量。这点在本质上和快递业内人士对“量”的看重别无二致,他们的潜台词是,当优速没有绝对数量的包裹,就不可能短期内产生绝对收益,然后把收益投入扩大规模的竞争当中(这也是资本的正面作用)。反过来讲,如果优速偏安一隅,修炼内功,那在这个列强四起的新领域,速度如何保证?最终还会回到量的问题上。

以安能为例,根据其内部相关人士的透露,安能曾在快运包裹数量没有达到预期前,内部规定所有30公斤以上的件必须走快运,而非快递。从事后来看,这直接造成了快递业务被剥离,快运业务单独上市(谋划)。因为这种划分可以满足企业对包裹量的增速需求。

在上述内部人士看来,之所以如此选择,正是和大包裹的定义密不可分。“大包裹,像我们说的那种二三十公斤、四五十公斤的货,如果按照快递操作,首先你的效率很低,这和产品特性有关,国内还没有哪家企业大规模铺开如此细分的流水线(比如专门分拣电器)。因为大家过去要么是做快递,要么是做快运,单独做任何一种都很简单。”

他表示,“但是快递市场不可能有机会,只能做快运,那个领域的竞争烈度远没有快递激烈。而如果你按照做快递方式做快运,等于把自己拉到快递领域竞争。”

公开资料显示,自从优速宣布进军大包裹之后,产品数次上调重量。不久前,优速宣布单票重量上限为500公斤。

“德邦已经上市,有足够腾挪空间。即便快递做不好,也可以买。德邦会走一些弯路,但总的来说还有时间。”赵小敏说,“优速我认为很难,空间和机会都很小了,只能在超细分领域还可以做,简单说就是侧重某个行业。”他强调“以优速为代表的公司只能与时间赛跑,而这种赛跑与上市无关,只是活着。”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第三次创业的余联兵,以及被他从一线公司请来的高管们,会仅仅为活着而战吗?或许他们此刻拥有怎样的信心,要比优速拥有何种战术更重要了。

(掌链 刘宇豪)

点赞
收藏
刘宇豪
共发表42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