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冷链仓储和物流成本非常高。”上述冷链物流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建一座小型保鲜库,单价为每平方米900元(制冷设备、库体保温),自建2000平方米冷库,每平方米需要2000元(土建、钢结构、制冷设备、库体保温等),冷库设备维护费,按照200平方米算,一年维护费1.5万元。”
这样的天价,让生鲜电商“望而却步”,绝大部分是依靠第三方物流实现跨区域配送。“京东生鲜目前是第三方平台模式,也就是消费者在京东下单,商家安排发货、配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京东方面表示,“京东生鲜的配送主要是第三方配送,顺丰为主,地方冷链为辅。”
即便是强大的顺丰,目前也仅能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实现全程冷链物流。“蔬菜、海鲜、肉类等必须做到全程冷链。有部分水果可以使用常温物流。”顺丰速运新业务经营高级经理王政辉告诉记者。他透露,顺丰将投资约3000万元在成都打造冷链仓库,预计今年11月建成投用。“这个冷仓建成后,成都地区也将实现全程冷链。”
然而,全程冷链昂贵的价格,也让商户承受不起。“3公斤同城内的费用为首重20元/kg。”上述业内人士透露。此前亦有媒体报道,冷链物流的费用占据了生鲜电商四成成本。王政辉亦直言,跨区域的第三方全程冷链只有顺丰能做,“但价格对于电商来说还是难以接受。”
生鲜电商成本高、利润低又由生鲜高损耗的性质决定,而这种损耗现在无法把控。“生鲜平均损耗率在10%以上。”中投分析师万格表示。“传统电子商务可以租个大仓库,一两年不动。”王世均做了一个对比,“生鲜三天不动就是损耗。这是比快销还快的产品。”
此外,即便做到全程冷链物流、仓储,生鲜的损耗依然巨大。“以仓储为例,库房冷藏分风冷和排冷两种方式,灌装饮料、肉干等可以进风冷,新鲜绿色食品进风冷损耗在15%以上。”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排冷则更耗电,也是一种损耗。”
“最后一公里”难解
即便解决了昂贵的冷链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依然让生鲜电商头疼。“实际上,大干线、点对点的冷藏运输大家都开始能做了,社会物流也能做。”王政辉告诉记者,“唯一不能做的是终端派送,也就是最后一公里。”“远距离运输可以找大型物流公司合作,但最后一公里要靠自己解决。”王世均表示。
然而,自建配送成本太高,多个倒下的案例都已证明,自建配送对生鲜电商是极大的弊端。“在量有限的情况下,电商还能承受,一旦量大,就会投入人员,成本上升,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失去竞争力。”王政辉这样解释。
另一个问题在于,生鲜电商的订单配送非常集中。“假如一天有两千单,大家都等着米下锅,做午饭或者晚饭。”王世均举例道,“这要求早上10点之前必须送一千单,下午4点之前必须送一千单。如何做到?难道建立1000人的团队吗?”对于多数生鲜电商从业者而言,这绝不是砸下千万元就能解决的问题。
此外,目标客户尚未真正出现,也是生鲜电商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在家做饭的大多还是50、60后,”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生鲜电商争得头破血流,其实就是在争这块市场,但消费者年龄段还没到”。等75后成为家里的做饭主体,才会迎来真正的生鲜电商时代。
在多位从业者看来,要想做好生鲜电商,就必须实行O2O(线上+线下)模式。“占据大量超市、食品店,作为生鲜产品的线下保鲜库。此外,网点要社区化、密集化,通过给消费者优惠的方式,鼓励消费者上网点来自提货品,降低端对端的配送成本。”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京东方面亦提到相似的看法。“生鲜损耗大是一个本质性问题,目前在损耗控制上无法做到把控,所以需要依托线下资源,减少损耗,提高库存周转。”
这种“线上+线下”的模式,也被一些生鲜电商称作“肯德基模式”:线上下单,门店配送。据王世均介绍,全农惠在成都拥有4个门店,所有的农产品首先配送至总仓,再到达门店,门店在承担展示作用的同时亦用于储藏,这样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
不过,大量的线下布局也意味着另一笔不菲的开销。业内普遍共识是,生鲜电商极度烧钱,实现盈利至少还需三至五年的沉淀,各自为战的局面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