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判断已经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据了解,目前我国商用车的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还是遵循“投资先行”的逻辑,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旺盛,由此带来巨大的商用车需求。再加之,这些区域当地汽车工业发展水平普遍相对较低,产品供给不足,对进口产品依赖度较高。而且相对欧美国家的产品,我国商用车的价格优势明显,且契合区域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这些区域广受欢迎,市场潜力巨大。
姚宏光告诉记者,中国厂商最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就是其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性价比,这一点在资本并不充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格外重要。中国本身是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市场生存的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物流行业中普遍存在实际载重量超过额定载重量的情况,要求卡车具备超额载重能力,以及所用柴油等级较次,要求卡车发动机对于次等级柴油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这些中国商用车所具备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十分实用的,这些实用功能和低廉的价格,将帮助中国商用车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先行的发展路径,未来全球
商用车市场的主要增量在于新兴国家。受益于此,中国的商用车产品有望在海外市场复制此前国内的高增长,从而使出口成为商用车企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他表示。
风险仍存
虽然潜力巨大,但海外市场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也不容小觑。
首先,国内商用车企业的海外扩张还处于发展初期,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而近年来,部分出口目的地国出于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目的,纷纷提高贸易壁垒,限制整车和零部件进口。
据了解,俄罗斯要求凡是出口俄罗斯的汽车必须通过其国家质量标准GOST认证,即便需出口的产品已获得了欧盟质量认证,若欲在俄罗斯市场销售,也必须取得该证书,否则属非法营销。由GOST认证所架构的技术和价格的双重壁垒障碍难以逾越,逼迫众多中国商用车品牌无奈退出俄罗斯市场。今年初,尼日利亚也将整车进口关税从22%增长至70%。进口门槛的不断抬高,使得国内商用车产品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在这些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此外,近年来,埃及、利比亚等国出现政治动荡,使得我国在这两个国家的出口量下滑。专家认为,接下来,朝鲜、伊朗、叙利亚、古巴等部分国家也存在一定的政治危机风险。因为这些国家在我国的重卡出口中占据较大份额,因此一旦发生局部动荡将对出口形势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海外市场售后服务配套不足,也将为企业海外市场的后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相关人士介绍说,因为实力不足,加之出口量小、出口目的地分散,目前国内大多数商用车企业,都没有建立自己的海外售后服务体系,主要通过委托当地代理商负责其产品的维修和售后服务。而由国内企业负责备件的供应以及对代理商的培训。
“国内企业在出口产品的同时,往往已经把维修费用一并付给代理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少数代理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售后服务能力和质量都较差,进而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对出口业务的开展造成不利。”一位重卡企业负责人表示,在伊朗就曾出现过由于售后服务太差,影响了国内企业出口的情况。而目前,我国在越南、阿尔及利亚、伊朗的重卡年出口量已超过万台,企业尤其要注意在这些地区做好售后服务问题,避免出口受阻的情况发生。
模式生变
在行业专家杨再舜看来,近年来,随着关税的增加、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国际巨头产品线的不断下探,中国商用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性价比”优势虽然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明显。这使得中国商用车的出口也进入到了一个重大的调整期。新的市场形势,对于企业的出口战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国内商用车企业都开始调整和升级自身的海外战略。而这其中,转变出口方式,从单纯的整车出口向在当地建立KD工厂转变也成为企业共同的选择。
据中国重汽相关人士透露,目前重汽已通过技术、品牌授权和实物出资等多种方式在非洲合作建立了3家组装工厂。而今年5月,重汽还与尼日利亚的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该国散件组装中国重汽的产品。这也成为中国重汽在非洲的第4家工厂。据悉,未来中国重汽还将以尼日利亚为支撑,逐步建立覆盖西非地区的重卡生产基地。
“在海外进行合资建厂这种方式作为中国重汽稳固国际市场的举措,正在按照相关布局和发展不断扩展。中国重汽将始终将境外合资合作作为扩展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该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