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重要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产品领域,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钱都被别人赚去了,我们只拿到下头,失去主动权和竞争优势。”邹雪城说,没丰厚利润就无法确保后续研发,国际投入如果在不跟进,就不能保持技术先进,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知识成果转化的梗塞不畅也是阻碍制造业华丽转身的重要原因。有一组数据也许能说明些什么:我国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数量世界第一,可成果转化率却只有25%,形成最终产品的不到5%,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三成。
有专家表示,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引进,就会问,哪儿来的钱?人才贵、技术贵,怎么引进?实际上,这背后是企业对旧的生产模式过于依赖,转型动力不足;二是我们的一些科研在方向上走了“贵族路线”“偏门”,研究与生产严重脱节。
此外,我国制造业还长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窘境。“有钱不一定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关键还是人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电子部总经理杨志勇说,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智能指针,在全球的飞速发展,对技术人员要求很高。而顶尖的设计研发人才更是受到全球青睐,不少优秀人才都流向了国外。
让科研“接地气”,传统制造与高端制造“两条腿走路”
我国已经意识到高端制造业在发展经济中所贡献的力量。国务院6月24日公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随后又专门发文推进智能制造、机器人等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各地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把制造业时间升级、高端制造业培育提高到战略新兴产业层面予以扶持壮大。
行业内企业家和专家们也呼吁,国家应加大对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扶持力度。邹雪城说,高端制造业是资金、技术、人才高密度产业,单靠企业无法支撑。“芯片是个烧钱的产业。比如设计,使用国外的软件,一个授权证书100万美金。建设一条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费用堪比一个航母编队。”
“与美国、日本、韩国等相比,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做得还远远不够。”华工科技集团董事长马新强说,以芯片产业为例,我国应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自主研发适应各种信息安全需要的芯片,不受国际垄断集团控制。
如何让科研“接地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企业积极投身技术和生产模式升级换代,这是摆在整个中国制造业面前的问题。
“美国等传统制造业大国正在呼吁制造业回归,其实质性高端制造业的回流,中国也应思考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马新强建议,“中国制造的转型势在必行,但也应坚持传统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两条腿走路,传统产业要升级换代,高新产业需更多研发、人才的支持。”
专家建议,应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应当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科研攻关,同时,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政府部门需加强融资平台建设,企业孵化平台建设等公共服务,引导创新资源有效聚集,激发创新要素释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