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储集团副总裁李文杰:物流金融业务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及风险控制手段 ...
2014(第十二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在无锡市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无锡市支会、《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社、万联网等机构承办。本届大会的主会场选址无锡市博览中心,主题为“大数据时代,中国物流企业的新变革”。大会吸引了来自政府、协会、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物联网、物流地产、供应链金融等相关行业1200余人到场参会。
南储集团副总裁李文杰发表了“物流金融业务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及风险控制手段”的主题演讲。李总对在场的物流企业提出建议:“建议我们的物流企业持续、专注致力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专业物流服务商提供角色,专一的做好自己最专长的事。”南储就是这样的企业,它不刻意追求商业模式;也不跟风创新而创新。李总认为坚持自己的“专”本来就是一种创新。李总还特别强调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他说:南储存在的价值在于:提前预见风险,控制风险,部分分担风险。以下是南储集团副总裁李文杰的速记干货
主持人(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深圳市人大校友会副会长陈燕燕):大家知道在2011年出现了钢贸危机,中央电视台和互联网信息也非常发达,大家都是知道这么一场危机。那么这场危机也暴露了在大宗商品交易当中一些东西,很多银行和国字号的物流公司身陷其中,以至于现在大家一想是跟钢有关系的,都有点畏惧。对于今天的物流企业也罢、我们的监管公司也罢,我们怎么来守住这种企业运营当中的风险底线,进行物流金融业务和风险的控制。那么我们今天有幸请到了南储集团的常务副总裁李文杰先生,他给我们带来了物流金融业务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及风险控制手段,大家掌声有请。
李文杰:诸位早上好,题目是大会给的命题作文。我们不是金融企业不要乱谈金融,但是我们不懂新技术、新手段不能反对新技术新手段,所以这一稿我要解释的原因很简陋,这是临时弄出的一个PPT,就围绕这三个话题,论坛该讲概念我还是讲一下概念,题目是金融物流的商业创新模式和在整个管控中的风险工作,我一定要强调一下这个现状。
我们做的是物流,我们从我们的角度充其量是为了等有钱的大企业或者是要放款的,因为贸易融资中的要素和融资中的设计要求提供对应的物流服务,一定要把这个讲清楚,否则我会跟大会的题目有所背离,一定要强调我们从事传统物流行业,仓储也好、运输也好、货代也好、包括流通、加工和分检,这是物流的基础,而我们的企业就是做这些的。
20分钟想讲一个观点时间很短,但是我一会儿会把我的观点提炼一下,看上去很散。现在我讲的是核心,题目是物流金融的商业创新讲完这个才能翻到下一页去看我的相关点和认识,结论当然是专注于专业的物流服务提供者,着力于担保品的存货管理。
我们行业不是金融,但是我是金融企业的配套支持服务。但是我们在这里头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到底在哪里?我想还是要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就是说现在不管名词怎么变,供应链金融也好、互联网金融也好,反正我们的理解还没有变。我们对它的理解是整个商品融资的过程中,基于存货质押的管理包括杠杆实际上还是对货的控制,它是一个很简单的理论到现在还是很有效的,就是成本动机论。如果你的立足点是做长性、大概的点,是抛开了企业的信用这一个概念的话,都会回到它的贸易过程真实性的鉴定,而目前目前鉴定贸易过程真实性最有效的措施、手段还是物流的过程。控制物流的过程还是对货的控制和追踪,成本动机论以前存在的原因就是我们知道银行目前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基于贸易过程存货的质押也好、基于它的授信都设置了保障金机制。
最初因为违约成本高,所以造成它的违约动机低、造成它在银行这里反映这项业务的风险低。反过来说营业成本如果低的话,它的违约动机就高就想骗了,造成违约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要有足值的货,足值货的原因是数量、质量要一致相符,而且是可实现的价值。当然在一些事项中我们看到有打破了成本动机利益这个简单的理论现象。
我们对这个理论之中能起什么作用呢?这是我昨天唯一留下踢场子版他们引用的一句话,我读过这篇文章是网络上的一个达人也是这个圈子的达人江南愤青,他说凡是不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金融创新都是在耍流氓。我把这句话留下来了,留下来的实际上我又回到了大会给我的主题是在物流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和风险控制手段,我不能脱离主题,我要竭力地去说我们也在创新,但是我们的创新是被动给银行服务基础的创新,我们首先要懂得我们的价值。所以我刚才讲完成本动机论之后这个最简单的理论在这里,最简单的理论是需要有足值的货控制住,物流监管企业到今天没有变的还是这个,我们的价值就是受银行委托去碰这个货,不论是现在的新概念、大数据也好,但是能看得到数据的是我们每天在现场观察到企业最现实的生产现状,最详实的物流程序、最真实的贸易过程是我们。我们在这里看,我们帮助银行发现风险,当然他的货如果不够了我们要通知银行,我们协助银行有效控制风险,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货的最低量控制住,控不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分担风险这个责任,我们一定要提出分担风险这个概念。部分分担风险、想管好风险一定是你有可能担到风险,你一点风险都不担你是没有动机或者是想法去控制风险的。部分分担风险当然指的是我们在我们的监管责任不损失的时候,当然我也要该赔的时候要赔、该付的时候要付。
所以人人都在讲上海钢贸、青岛港,好像现在不讲它就跟不上时代,他们最后都说是重复质押、虚假仓单等等,但是后面真的是所谓的银行的手段,联保互保等等,我可以列出来很多词,都是基于存货的控制。我们也在观察这个事项,我觉得不是上海,钢贸有什么错呢?一直在做贸易,青岛港更被冤枉了,很多人没有深入实质的去了解事情。跟青岛港也没有什么关系,核心还是刚才我们的愤青先生说的那一句话,有人耍流氓,一切不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金融创新都是耍流氓,当然耍流氓的可能指的是金融机构它突然脱离了这项业务,资金封闭的在贸易过程中流转,本身以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为借口,突然间又转移了,至于商贸、新企业的经营又要困惑了。所以我写的意思我们不是没有创新,我们做的不是金融工作,我们在做物流,物流我们也在竭力的创新。
把第二个主题简单的讲一下,刚才我在讲到了风险控制的手段,当然我们死死的在做把货控股。今后还能做什么,现在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两个问题,也是过去10多年来始终成熟、专业的物流监管商,从来有两个都抛在银行手里至少我们是,一个是核价的权利,最早这个蓝图是我们构架的,始终不会去承担担保责任,也始终不会把核价的权利抛到我们的供应商手里。因为你这个货本来是火车拉进来的、轮船渡过来的还是手推车推过来谁交给我我就认为是我交的,我无权去审核这个货应该是谁的,甚至我都不知道你是偷来还是抢来的,我们一直没有把这两个球抛过来。所以这次钢贸危机、青岛港事件的核心就是货物权属,如果我有利益我愿意接过来这两个球,因为现在的市场成熟了,手段多了、又有平台的支持和大数据我们也可以提炼一下,我们愿意承担一点点信用和风险。但是核心是货物权属我们有一个想法,这几年也用了一些手段,过去我是简单的存货管理者,现在逐步的会遇到我们自己配备了大规模的运输、做了船务、货代、用了一些技术手段和物流的手段,目前我个人认为货物权属什么所谓的发票、合同、质检、商检、所有的证都还没有什么意义能界定清楚,那就是一张纸。货物始终装在你的手里、你的口袋里,所以我们愿意承揽但是前提是你要交给我全部去操作,从源头开始。我从港口始终在我的控制之下,我不信它能飞了。不再论述了,核心就是我接这个球的前提就是从源头开始,从接货开始、入库的监管、仓储、到最后实现实物的变现。
期货交易平台和金融衍生品投入,因为我们是做仓储的而且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交易平台,实际是解决一个新问题,刚才说了两个球抛在银行手里我愿意接回来,但是还有一个新困难也不在银行手里也不在我手里。真正出现风险的时候,实物变现的问题也是解决了急跌价格,就是我们愿意在这个结构性方案的设计中对期货交易市场做一些衍生品投资性的,因为这样能降低价格的损失,甚至于从根源上把变现去解决,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在风险过程中要做的,但核心都是持续、专注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专业服务提供商这个角色,专业做好自己最专长的事。
还有刚才我提到了部分分担的风险,你这个物流提供商天天承诺部分分担风险应该有什么样的机制,当然要想分担风险物流供应商也要做好准备。我们总的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保险机构的引入,还有我们一直以来认为赔偿损失准备金的拨备机制要建,因为在税收上没有责任过去我们设了这个,是按不同的风险年度在监管费里面既提费用,它的意义就是这项费用我们理解它本身就是风险依附型的业务,即使你的理念再先进、技术手段再好也不能完全杜绝你的风险。
这个是我怕时间不够写上来的,跟专业无关,就是我们的理解。核心是虽然不是一个很专业的东西,但是我们建议我们的物流企业持续、专注致力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专业物流服务商提供角色,专一的做好自己最专长的事。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没有做金融我们不要对眼前的浮云遮住了眼或者是忘了心态。金融我简单的理解,我说我们是金融,第一你需要钱我没有钱放给你,第二你有大把的钱给我我也放不出去,我不是放钱生钱的我是靠利息赚钱的、我是靠我自己的服务来赚钱的,这是一个理解。因为这个论坛我看了很多词语,我觉得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经济不能说跌宕起伏但也扑朔迷离,这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大家都有一点点的乱,突然都要去靠金融,我做了这么简单的事不碰一下金融圈子里没法混了,就光看着吃肉没见过挨揍金融还有很多风险,现在因为靠着金融跑了路的很多都是这样的,就是不要刻意的追求商业模式。
最后的结论我是给主持人一个交代,就是让你们说商业模式的创新,我确实没创新我做的是传统服务业我挣钱的渠道还是这样的,也没有什么新的核心竞争力,跟风为了创新而创新,能坚持住自己的“专”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为人家都不做了,所以你自己坚持在这个领域还是创新。
最后看一下《巴塞尔协议》,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我在这个论坛上去讲这个传统的话题。我们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设计我刚才说了《巴塞尔协议》是银行的“圣经”他们的考虑还是商品融资,我们重温一下这个概念,在商品交易中银行是运用结构性的短期融资工具基于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款的融资,这种融资借款人资产负债表上没什么实际资产,其本身无独立还款能力。这样的话就要求还是看住他的货,结构化特征在于弥补较低的信用等级,我们脑袋里说今天、明天都在谈数据去评价他的信誉它在别的金融手段中有用,但是它的主旨还是对于过程的控制、货的控制,所有的数据这些有可能这项业务失去了它市场存在的机制,但是因为没有信用、没有资产我才有这个需求,我们用大数据提炼它的信誉,又去用互联网金融让它体现它的资产,就是它的风险反应在自偿性程度这个环节是要做好的,反应在银行对结构化设计的技能,就是对监管企业选择这个产品中能不能有需要的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而不是监管人本身的信用等级。重新拿出来说,就是说明下我前头所有的演讲是有理论基础的,虽然很通俗但是基于理论基础。谢谢各位,我的演讲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