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7月29日讯(微信:cn156news 记者:林海)
这几年,重卡销量一直走下坡路:2013年77万辆,2014年74万辆,2015年55万辆。只是,重卡销量的不断下滑,并未阻止生产商扩大产能的步伐。
据报道,仅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六大企业到2020年的产销目标就超过3000万辆;按照产能利用率80%计算,这六大车企到2020年的汽车产能将达到3800万辆左右。
具体到重卡产能,目前至少是200万辆以上,这将是2015年销量的近4倍。而且,从此前国家发改委对“我国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已经显现”的首次表态中,我们也可判断重卡产能问题突出。
当然,谈论市场行情如何不振,企业的日子如何不好过,其实没有太多意义。如何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如何让产能过剩的消极影响得到化解,才是关键。
对此,笔者认为:
第一,合理规划产能。或许眼下调整不易,但亡羊补牢,为期不晚。各级政府部门和车企要高度警惕汽车产能过剩趋势,为当前和今后的生产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克制投资扩产冲动。尤其是要逐步淘汰低端产能,避免由此导致的价格战。
第二,拓展中高端市场。物流业转型升级,需要硬件设备支撑。比如说,近年来,生鲜电商发展迅猛,而在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车辆只占从事该运输工作的20%左右,其余80%却仍采用普通卡车。这意味着,在专业物流领域我们的重卡还要升级换代,更好实现高端化,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第三,发展新能源汽车。尽管重卡等产品的新能源之路国内刚刚起步,但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该领域未来或将发力。不过,这种情况反而要警惕,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苗头。据悉,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超300万辆,这比国家规划产能多出100多万辆。
第四,向管理要效益。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上,通过增加销售来提升效益的空间十分有限,且不易见效。因此,不妨将精力投入到内部管理上,在管理提升上做文章,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浪费。而这就要求企业更多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练好内功。
本文同期刊载于2016年7月29日《现代物流报·汽车周刊》C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