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公里已成“疯狂事迹” 下一步重卡去哪儿?
2016-07-08 22:18:08
618
0
第一物流网 吴 斯
  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7月8日讯(微信:cn156news 记者:吴斯)

  日前,中国重汽首台里程突破百万公里的汕德卡在江苏无锡诞生,更是以“26个月”这一不可思议的时间跨度给重卡圈带来不小震撼。如今百万公里达成庆典已是过去时,在为百万公里汕德卡赞叹的同时,我们似乎更应该据此总结经验完善自身,以更完满的状态期待下一辆百万公里王者的顺利诞生。

  实力认证 甩挂已成“大势”

  近两年经济发展趋缓,物流运输行业也未能躲过“劫难”,本就居高不下的成本继续加码,却依然要为了留住客户而不断压低运价,一些物流公司甚至亏本经营苦苦维持,车队中一辆重卡每月出勤6-7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这辆百万公里汕德卡一经曝光就引来一片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即使车辆本身体质过硬,以目前物流市场行情来看,每月平均24-25次的出勤次数很难不让人怀疑有“注水”成分。

  但了解幕后细节之后便也不觉得奇怪,鸿运物流保障车辆高出勤率的方法很简单--甩挂运输。2014年鸿运物流开始全面应用甩挂运输模式,在此之前车队共有10台重卡,每台每月出勤只有7次左右,而现在车队中只有4台重卡,单这一台440马力汕德卡高峰期出勤就达到每月29次,一台车的效率相当于过去三台。此外,由于车辆性能的提升,以及甩挂节约的装卸货物所消耗的时间,车辆单趟运行时间更是从原来的14小时缩短到如今的10小时。

  正在进行甩挂作业的汕德卡

  应用甩挂模式后,在车况允许情况下车辆完全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转,在这个物流拼时效、拼服务的时代,运输效率大幅提升势必会给物流公司带来更多的货源,鸿运物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在欧美等国,甩挂运输早已发展成熟多年,而在我国甩挂运输发展虽时间较短,但速度却很快。越来越多的物流运输企业已经意识到,既然“钱难赚”,索性“薄利多销”,再通过良好的信誉与高效运输吸引更多用户,而实践证明甩挂运输所带来的价值绝不会令我们失望。

  此外,越来越多的国产车企也意识到了物流市场这一转变,加紧高可靠、大马力等高端车型的研发与制造,通过这一契机高端重卡市场长期被进口品牌霸占的局面也在逐步改善。

  由此,甩挂运输已成公路运输一大发展趋势,而在之带动下我国重卡市场的格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国产品牌高端化进程正在提速。

  经济效益走高 环保效益也要跟进

  甩挂运输的模式以及车辆高性能为物流运输提速助力,也为用户带去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我国重卡市场还在面临着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石油产量位于世界第二位,进口量位于世界第三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将达到56%至60%。一面是“石油大国”的荣耀,一面是资源稀缺的重压,在我国实行多年的“节能减排”基本国策,又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因汽车消耗的燃油数量约占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到2020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57%。截止到2015年,我国重卡保有量约为560万辆,每年都会消耗大量燃油同时排放污染物,因此相关部门才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车辆排放标准,而节能减排更是政府“十三五”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

  鱼与熊掌虽难兼得,但在环境形势日趋紧迫、资源逐步稀缺的当下,我们不得不竭尽所能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降低车辆油耗与污染。

  我们都知道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行车路况、载货重量,以及车辆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总成部件的匹配度都会影响车辆油耗。还是以这辆百万公里汕德卡为例,440马力发动机经济转速在1000-1300rpm之间,而要让司机在长途驾驶过程中维持在这一经济范围,就有可能要以牺牲速度为代价。

  此外,对于物流运输车队而言,成本居高不下是道难以跨过的坎儿,这之中燃油成本就占去很大比例,以这台百万公里汕德卡为例,每次出勤往返所需燃油费用在3500-3600元之间,约占运输总费用(包含司机提成、过路费、燃油费等必要支出)的37.5%。

  由此可见,若在保持原有运输效率的基础之上减少能源消耗,不仅能够为用户带去更高的效益,也能为环境保护贡献更大的力量。

  而研究表明车辆发动机导致的能量损耗约占燃油损耗总量的60%。所以,要做到这些除去改善司机驾驶习惯和用车习惯外,从车辆本身入手也尤为重要,这之中既包含配件和车辆在设计、制造之初的技术改善,也包括车辆使用过程中日常保养技术的提升。

  而要实现以上目标,还要需借助“合作的力量”。

  合作的力量 令“1+1>2”

  说到合作,就不得不再次说起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的强强联手,2009年7月,中国重汽正式与德国曼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而今恰好是双方合作的第七年。

  自全面引入德国曼TG系列整车制造技术以来,中国重汽先后推出HOWO、豪瀚、汕德卡及新斯太尔等产品,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而事实上,与德国曼的合作给中国重汽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叫好又叫座”的产品。

  中国重汽党委副书记于有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利用曼技术对重汽原有产品进行提升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之外,通过与德国曼公司的合作,中国重汽自身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在企业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管控、员工培训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得到了优化和提升,而这些都是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之上,将曼公司经验和技术与中国重汽自身实际相结合才得以实现的。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弗朗兹·努林格也表示,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合作多年取得了许多骄人额成绩,未来双方还会在多个方面深入合作,力求为中国重卡用户带去更多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除去整车技术的强强联合,中国重汽与供应商间的默契配合也是车辆高效运行的一大保障,例如为汕德卡专供发动机润滑油的埃克森美孚,同样有着百年发展历史,“Mobil”品牌润滑油在世界范围流通。

  而埃克森美孚更是与中国重汽合作,将发动机换油周期由6万公里提高到8万公里,未来更有望达到10万公里,不得不说这在卡车行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换油周期的拉长一方面为用户降低了车辆保养成本,一方面也在为环保做着贡献。对此,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就表示,中国重汽与埃克森美孚在拉长发动机换油周期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不仅仅是他们对产品本身品质的认证,更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无论是中外合资还是跨界携手,初衷都是追求合作共赢,然而在合作过程中除去获取自身利益,还能考虑到如何为用户和社会带去更多效益,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强强联手令“1+1>2”。

  首台汕德卡达到百万公里的庆祝活动虽已结束,但车轮不止,奋斗不停,我们期待着下一台疯狂重卡的诞生,也期待之后的王者能够弥补此前的种种遗憾,期待在多方努力之下实现“后来者居上”,有竞争的压力,才有进步的动力,我们期待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重汽汕德卡,更期待每一个国产品牌、每一款国产重卡。

  他们说26个月100公里是奇迹,记者却觉得这完全是必然,高效的运输方式、过硬的产品品质、紧密的合作关系都为这一“必然”的发生埋下伏笔,而随着以上因素的不断完善与加强,“26个月”的纪录被打破也并非不可能。百万公里的疯狂已成过往荣耀,下一步以汕德卡为代表的重卡市场定会更高、更快、更强。

点赞
收藏
吴 斯
共发表305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