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网全媒体报道:
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发布,让“互联网+”的风潮席卷全国。物流行业乘着“互联网+”东风,开启了改革创新之旅。
在传统物流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同时,外来者借力资本和资源对传统物流模式进行着颠覆式创新。嫁接互联网基因的物流企业,如何创新发展,解决运营中的痛点和难点?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全球“互联网+物流”新技术应用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从技术的角度就此展开讨论。
国产“GPS”同样高大上
GPS定位系统,可以让物流企业对运营车辆进行动态管理和行驶线路的优化,确保整个物流运输过程的透明化,提升客户物流服务体验和满意度,被广泛应用物流行业中。不过,在广州创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川看来,GPS毕竟是国外技术产品,从宏观层面上看,“将国家的信息安全完全建立在他国的技术上是很可怕的。”
那么,我国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类似产品?答案是肯定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14年,北斗系统已经实现了亚太地区的全覆盖。具体到物流行业,装载北斗系统之后,其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时间、位置定位、导航,以及信息通信的基础技术,同样能够满足客户对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管理的需求。而且,北斗系统在保障运输安全和时效、提升运输品质、管理运输成本等方面,都将传统的物流行业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据张国川介绍,创赢智能科技依托于北斗系统研发的北斗时空产品,具有室内定位、区域超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组合导航、卫星导航接收和惯性导航五大技术优势。如,卫星导航接收技术,不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就可实现高度定位。
集成技术满足多样化需求
物流与贸易、金融相结合,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是行业发展趋势。如何通过“互联网+”,进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对服务的高品质、严格准时率、较低物流成本等多重诉求?
广州增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做法是,通过打造全国性第5方智慧物流平台--握物流,融智能匹配、撮合交易、支付结算、信用体系、互联互通、跟踪追溯、信用评级、在线保险、车辆管理等功能于一身,可以涵盖国内公路运输干线、支线、同城配、仓储与分拨,实现了平台的集约化运营,解决了货物与运输车辆的多维度、精确智能匹配,满足普通大众足不出户,用手机就可以“找货、找车、找专线”,有效降低返程车空载率,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货运成本。
而中国联通运用技术手段,融合车联网与移动支付技术,为客户提供业务解决方案。据中国联通支付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卫兵介绍,目前,企业传统的收款方式主要有现金、POS刷卡、银行汇款、网银转账等,这些方式或多或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人员、时间和交通成本,对于分散、流动、边远地区的客户来说,此类收款方式的成本更为高昂。
中国联通支付有限公司旗下“沃支付”品牌将车联网与移动支付完美结合,通过对接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推出的“资金归集”的定向收款业务,可以与订单管理、车联网融合提供信息流、资金流的完整解决方案。这不仅能让用户在移动端上实时查看货物运输情况并进行资金收付,而且集成金融服务可为企业个性化定制供应链融资金融服务。
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
在我国物流市场中,95%左右是中小企,流动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痛点。这催生出一个需求巨大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有机构预测,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0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达近20万亿元。
广东产权交易集团信息服务公司总经理魏生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规模无疑是巨大的,但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如,长途卡车运输服务市场规模高达1.9万亿,但是300多万辆重型卡车,绝大多数是由个体运输户控制运营。而且,交易和管理手段都很原始,效率低下,缺少信用机制,服务商难以扩展网络和服务规模。这一方面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和各种不规范操作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其中孕育着巨大的整合契机。而信息平台是整合基础。
“平台为王”在国内已成为发展共识,正快速掀起平台经济革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东产权交易集团信息服务公司创新性地构建了“平台金融”业务模式--基于互联网将支付融资系统与企业ERP、销售或财务、电商等系统对接,将原银行等金融服务职能嵌入核心企业日常经营全过程,实现企业经营信息、交易信息、结算资金、信贷资金的整合与实时交互,提供本外币在线融资、资金支付(支持跨行支付)、资金结算、资金监管、在线对账、境内外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及其上下游和周边小微企业需求。
魏生强调指出,“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核心企业竞争力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竞争。通过与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构合作,谁能够让整个产业链更高效,带领产业链获取更高利润,谁必然能够赢得更强的竞争力。”
本文同期刊载于1月8日《现代物流报》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