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外相比,国内今年关于汽车科技的热闹程度一点都不差,我们在沿着属于自己的轨迹运行着,中间还时不时的有点小波折。不过,在下面的盘点里,你会发现,我们的关注点并不仅仅是「汽车」,而是拓展到了整个交通出行方式方面,同时涉及更多的移动互联网相关内容。
李想、李斌宣布造车
关键词:互联网造车的代工模式靠谱吗?
把汽车垂直媒体做到极致之后,还能做什么?汽车电商当然是一方面,但是易车网和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斌李想给出的答案是造车。先是由李斌主导的蔚来汽车 NextEV 浮出水面,这家公司的资方包括了高瓴、腾讯以及刘强东等,他们想造高性能的电动车,并且还投身到电动方程式比赛里。比别人更充足的资金,迅速让蔚来汽车成为互联网造车团队里的重要力量。
下半年,曝出李想创立「车和家」的消息,和蔚来汽车不同,他们想造小而美的电动交通工具。
这两家公司的曝光,也伴随着悬念重重的剧情。但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引发了一场关于「代工模式是否靠谱」的思考,这场思考,让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电动车的生产制造本身,而不是不明就里的看热闹。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次利大于弊的讨论。
百度发布 CarLife
关键词:大公司的产品,以飞快的速度落地
2015 年一月,百度发布了自己的手机车机互联方案 CarLife。这套方案兼容苹果和安卓,可以让用户以更安全的方式在车机屏幕上使用地图、音乐、电话等功能,功能类似 CarPlay。发布之后,CarLife 迅速落地,目前已经有包括北京现代新途胜、起亚 k5、比亚迪宋在内的多款车型前装了 CarLife。
在 CarLife 之后,腾讯、乐视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各自发布了自己的车联网软件产品,一时间,各种国产车机手机互联方案应接不暇,BATL 们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快速进车的途径。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整车厂的需求,也是催生这些产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整车厂,就这么带着各自的目的,开始相伴而行。当然,软过之后,BATL 们其实也都在谋划「硬」的那一部分,很快就会有产品出现。
滴滴快的合并
关键词:格局重塑,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日常出行
2 月份,滴滴快的正式宣布合并,终结了腾讯和阿里的烧钱大战,也重塑了国内专车市场的格局。7 个月之后,滴滴更名为「滴滴出行」,想要拓展更多的出行业务,也在一直努力实现「合法化」。于是,现在滴滴有了巴士、顺风车、快车、出租车、专车、代驾、试驾共 7 个产品线。
这一年,Uber、易到、神州专车等同类产品也在做着各种资本、产品层面的改变,但是滴滴快的的合并,迅速让他们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Uber 极力寻找融资,曾经的专车行业老大易到用车归入乐视阵营……这场由打车、专车引发的竞争,在 2015 年开始升级为出行平台以及大公司战略格局层面竞争,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移动互联网对于出行方式的改变,会在 2016 年迸发出更大的价值。
博泰发布 Project N 概念车
关键词:兴奋之后需要冷思考
在 4 月份的上海车展上,博泰发布了名为「Project N」的概念车。博泰把它定义为「超级智能终端」,在它身上,你可以看到诸如健康监测、虹膜识别、自动驾驶、表情和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等功能。在上海车展上它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博泰擎感汽车项目也被当做了互联网造车的典型。不过在前一段时间,传出擎感汽车负责人沈晖离开博泰的消息,博泰造车是否继续,也成了很多人讨论的话题。
这是互联网造车阵营里第一个拿出实物的项目,所以还是有标志性意义的,但是后续的事情有点让人意外。造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资金、人、供应链、每一个环节都异常重要,这或许是兴奋之后的冷思考。
小牛电动创众筹记录
关键词:电动两轮车,下一个被颠覆的市场?
6 月 1 日,牛电科技发布了「小牛 N1」电动车,带着李一男这个主角光环的 N1,在京东众筹了 7200 万,创造国内众筹记录,并且引发是否造价的猜测。在产品层面,他们宣称 N1 是「锂电革命」,此后这辆车迅速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上。11 月,牛电科技推出了包括盗抢险、人身意外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在内的「牛油保」业务。
同样跟汽车没什么关系,但是跟交通出行深度相关的事件。我们的电动两轮车(不包括滑板、自平衡车)市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产品,而它进入的又恰恰是一个巨大的、还没有被「颠覆」的市场。于是,围绕小牛电动,你会看到各种争论、非议以及赞赏,在不同的声音背后,是传统电动车从业者的惶恐、不屑,车主的犹豫、怀疑,以及更多想进入这个市场的互联网后来者的伺机而动。「冲过来的对手都是行业外的」,小牛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明年,进入者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