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变”的物流装备智能化之:谁搅浑了这池清水?
2014-09-15 15:50:00
639
0
现代物流报 胡国华

  目前,国内物流业发展迅速,企业对物流效率、成本等需求日益精细化,技术、装备、信息化系统越来越需要结合具体业务特性。未来,物流需集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并融合智能感知技术于一体,智能化将成为发展的必然。

  不过,在应用过程中,很多技术、装备,因安装了简单的传感器、卫星定位、GIS(地理位置信息系统)、RFID(射频识别)装置,就被用智能、智慧等词汇来美化和阐述,有些言过其实。

  在普通的塑料周转箱上加入防盗芯片,就宣称其为智慧物流箱;在配送车辆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全程监控,也称之为智能物流系统;有的在仓储环境和配送过程中,将电子标签和传感器应用到冷藏环境中,监测温度变化,通过系统生成温度报告,认为这样的系统就是真正的智能物流系统。其它领域,如一些城市推广公交联网、刷卡乘车系统,以及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市政下领域的应用中布置了电子标签应用,就为其配上了智慧城市的美称。

  出现如此情况有哪些原因?如果装备企业用智能化概念包装产品,仅为吸引眼球还是有真正的实践?如何利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感知等技术,完善物流体系,促进物流更高效,将是值得业内反复讨论的热点。

  物流智能化忌以偏概全

  香港物流科技物流仿真与设备集成工程师雷海军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目前市场上常见“绑架”智能物流概念,表现在物流过程中,单独安装一个物流组件、装备或系统,附加一些传感器、自动识别等技术,产品本身不能实现智能化功能,却都提到了智能化概念,自称智能化装备,或者自封智慧物流产品能够实现物流智能化。

  例如,某服务于电商行业知名的塑料周转箱产品,只是在箱体上增加了一个智能外壳,包括附以定位、数据传输等部件,实质并没有体现智能化的功能和特色,就称其产品为智慧物流箱。这绝对不是智能化装备,也不能实现物流智能化。

点赞
收藏
胡国华
共发表281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