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1983年引进斯太尔技术为肇始,中国重汽与后来成功收购奥地利斯太尔卡车公司的德国曼之间的合作堪称源远流长。斯太尔作为中国重卡行业早期发展的时代标签,为前者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巨大支撑。而中国重汽在2009年与德国曼展开战略合作之后,经过6年终于也开始收获“果实初长成”的喜悦。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中国重汽曼技术产品的市场业绩十分骄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高端重卡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其中,HOWO--T7H、HOWO-T5G等产品销量增速迅猛,广受用户青睐;定位“进口替代重卡”的汕德卡在经过一年多的产品导入期后,也在东北、华东等地区赢得不俗口碑。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车展上,中国重汽以多款新技术产品“组队”参展。此间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总经理蔡东谈及公司一季度的市场表现时格外谦逊。他表示,对比重卡行业整体的“消极”态势,中国重汽的成绩还算“过得去”。不过,这份谦虚仍难掩中国重汽的勃勃野心和激昂斗志,在如今处于低潮期的重卡行业里,其显然已准备好砥砺前行。
以“曼技术”破局
重卡被称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变化对重卡市场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第一季度GDP增速为7%,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仍在进一步加大。但换个角度讲,对于那些对此早有预期的企业来说,依旧萎靡的市场行情或许并非完全都是坏事。富有远略的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做精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更有甚者还可趁着竞争对手向后退的时机快速向前冲以完成超越。中国重汽应该就是这样计划的,所以,在行业全面下滑的背景下,她反而实现了总体运营质量和效益水平的双提升。
那么,中国重汽实现“双提升”的原动力是什么?这就不能不提曼技术产品近来的卓越表现,其可算是中国重汽在“暗夜“中完成超越的关键棋子。蔡东在接受《现代物流报·汽车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国内重卡行业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工程车的下滑尤其严重。在他看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也没现在这么差!不管自卸车、搅拌车,还是相关工程建设车辆,下滑都超一半以上”。因此,中国重汽年初至今累计销售重卡2.5万辆,市场占有率同比提高1.66个百分点的背后,必是另有玄机。而这玄机就是曼技术产品的爆发。
蔡东告诉记者,一季度,曼技术产品在公路车市场上的杰出表现着实令人称道。而据介绍,中国重汽自六年前与德国曼展开战略合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公路车市场上逐步发力,目前,HOWO-T7H、汕德卡C7H等产品陆续推出,反响相当不错。统计显示,HOWO-T7H牵引车月度销量已在1500台左右,今年前三个月同比增长高达134.86%;而汕德卡C7H牵引车月销量则在100-200台间。另外,HOWO-T5G、汕德卡C5H等产品也广受好评,其中HOWO-T5G产品同比增长高达381.75%,上升势头突出。
蔡东指出,2015年,中国重汽的主要工作方针是“聚焦突破 快速上量”:快速上量是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用上HOWO-T7H等产品,聚焦突破则主要是针对5平台的载货车、城市专用车等中重卡产品发力。他向记者透露,4月份,中国重汽订单情况理想,当月产销量预计在8000-10000台左右。至于全年,他依旧维持年初的判断,下半年重卡市场会在高铁等项目启动后有所回升,略强于上半年,但整体上会有15-20%的下滑。同时,出口市场虽然在一季度表现较差,但中国重汽高端产品在香港、台湾等地的战略实施却很顺利。
从“低谷间”奋起
“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对于一家重卡企业而言,面对持续不利的市场环境,显然都不愿做一个裸泳者。为了应对当下的萧条,中国重汽除凭借曼技术产品实现突围外,还在很多从前未曾涉足或大举进军的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或质的提升。如通过产品线下延等方式撬动市场,其生产5L及以下发动机,在总重为14吨和16吨的重卡市场全面布局等。蔡东相信,有越多的领域要去努力去挖掘,就有越多的机会等着他们。“毕竟,没缺点了,哪还有动力和希望?”
其二,在“低谷间”寻求奋起的中国重汽,主打多品牌战略。曼技术产品虽然性能出众,但在售价上却有一定“门槛”。故而,中国重汽希望在售价上努力调整,同时打造不同档次和种类的产品,满足更多用户的实际需求。例如,其推出5L、7L、13L天然气发动机,顺应国家节能减排基本国策,可为城市之间短途物流运输提供绿色动力。再如,城市专用车市场上,中国重汽的垃圾车、洒水车等也大有可为。还有,汕德卡旨在替代进口重卡,后者以6x2牵引车、水泥泵车、消防车等为主,而汕德卡牵引车现已收获不少粉丝。
其三,中国重汽在国四刚刚全面实施之际,已想通过国五产品来“打天下”。目前,苦于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暂且延后了国五排放标准的实施进程,使得中国重汽这些早已有着生产成熟国五产品能力的企业感到很是遗憾。但即便如此,蔡东仍然认为,已有不少用户对国五产品青睐有加。原因在于:一是环保法规迭代很快,国四产品可能使用时间较短,提前购买国五产品让用车时间更长;二是采购成本上国五产品并未提高太多,国四切换国五的技术难度也不大,产品技术和品质令人放心;三是国五产品的二手车残值更高。
其四,中国重汽十分关注国家战略布局,其时刻关注着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在采访中,蔡东着重提及了“一带一路”战略。今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为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此间,众多项目将会启动,这对为物流和城建提供运输装备的重卡企业而言,将是新一轮商机。“虽然现在整体思路、落地举措等还有待清晰,但这样的机会,中国重汽一定不会错过。”蔡东说。
向“偏科生”说不
众所周知,中国重汽在自卸车、搅拌车等工程车市场上向来表现强势,但与之相对比后又不难发现,其在公路车和专用车市场上一直表现的没有那么抢眼。虽然曼技术产品为中国重汽在公路车市场上开疆拓土提供了强力“支援”,但长远开,打开这一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副总经理于有德对此也不讳言,中国重汽更像一个“偏科生”,仍有很多必须弥补的短板。为此,在中国重汽的“攻略图”上,公路车、工程车、专用车将会实现“三分天下”。依据这一整体布局,其对产品、市场进行调整,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于有德指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重汽公路车销量已超过工程车,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2015首季公路货运量增长6.4%,需求仍较旺盛,而全年公路货运量受需求影响也将维持平稳增长。至于专用车方面,中国重汽在全国与数十家改装厂合作,在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实行过程中,将满足更多细分物流领域用车需求,打造差异化优势。中国重汽判断,包括冷藏、环卫、危化等领域,都需要更多高端物流用车,其对此志在必得。
再者,为了摘掉“偏科生”的帽子,中国重汽对用户的研究可谓精细到位。蔡东介绍说,目前市场上还存在超载情况,用户也越来越越注重油费等成本支出。所以,中国重汽需要根据用户实际使用情况推荐他们采购合适的车型,或低速轻载,或低速重载,或高速轻载等。而对一些高度组织化和中等组织化的用户,以及成千上万的个体运输户,他们或向其推荐高端产品,或向其推荐“经济适用款”等车型。甚至对于一些使用期限很短,一年之后就将车辆转手的用户群,其也有着很是精准的针对性颇强的产品解决方案。
最后,针对近期热门的港口牵引车,蔡东谈及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类似上海等城市对于港口牵引车的需求火爆,主要是因为黄标车淘汰所致,特别在补贴政策推行“退黄换绿”时十分明显。而港口牵引车主要用于港内和港外运输,中国重汽匹配MT07、MC07发动机的产品尤其适用于后者,其充分考虑了用车中等待时间长、燃料消耗大等问题,很受港口用户欢迎。蔡东笑着说,“由于搭载MT07发动机的产品表现出色,现在有不少车企找到我们;中国重汽也不“小气”,只要彼此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即便把发动机卖给竞争对手也可以!”
【相关链接】
智能通:车辆运营大管家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一阵智能化风潮迎面而来,一众商用车企业都推出了自家的车辆管理系统。其中,中国重汽在展位上竖起了一块大屏幕,向观众现场演示着由其打造的“智能通”系统。
当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迅速兴起,“德国工业4.0”也好,“互联网+”也好,这些理念都预示着智能化趋势将“横扫”各行各业。汽车也不能例外,特别是为物流用户提供运输装备的商用车企业,可通过推广车辆管理的智能系统,让用户进一步受益。
在此次媒体见面会上,于有德就向到场记者介绍了中国重汽推出的这款智能通系统。据了解,它的功能极为强大,仿佛物流用车方面的大管家一般。
第一,其可实现车辆实时定位,掌握车辆运行信息,远程诊断车辆故障;第二,监控车辆规范行驶,具备电子围栏功能,提升物流运输效率;第三,纠正错误驾驶行为,帮助司机更好省油,优化车辆运营成本;第四,智能匹配车货信息,提升车队管理能力,创造更大用户价值。
此外,蔡东补充说,未来,智能化态势必然会愈发凸显。而“智能通”系统还能继续完善,在功能上会更人性化也更实用,为推进中国公路物流发展尽一份力。同时,他认为,无人驾驶技术“落地”很难,但这类技术的研发也有积极意义。他期待,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更好地帮助司机缓解驾驶疲劳,并让物流运输变得更加高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