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供应链战背后人民币反击战【地缘供应链】
17小时前
559
0
掌链 管一

(必和必拓 来源:彭博社)

2025年9月底,中国针对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措施——暂停采购其铁矿石。

这一举动源于双方年度合同谈判中的僵局:中国要求以人民币结算并采用贴近现货的季度定价,而必和必拓坚持使用美元结算,并试图在2025年度价格基础上逆势上调约15%(至每吨109.5美元)。

面对这种强硬态度,中方集中采购平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直接通知国内主要钢厂和贸易商,暂停购买任何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海运铁矿石。这实际上是一项针对特定供应商的临时“禁令”,在中国铁矿石贸易史上极为罕见。

一、中国叫停必和必拓铁矿石采购:定价矛盾引发强硬反制

中国是全球铁矿石最大买家,消费了全球海运铁矿石约70%~75%的供应。而必和必拓则是全球最大矿商之一,过去中国钢企高度依赖其铁矿供给。长期以来,由于中国铁矿石采购渠道分散、谈判各自为战,澳大利亚三大矿商(力拓、必和必拓和FMG)在价格上拥有明显话语权。

其实,这场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早在2010年,BHP与力拓、淡水河谷等矿企推动亚洲客户从长期定价合同转向“现货价挂钩”机制。恰逢大宗商品超级周期高涨,现货铁矿石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吨170美元以上,为矿业巨头带来巨额利润,也让澳大利亚政府税收暴增。

然而,作为最大买家,中国却长期被动接受市场定价,难以在谈判中主导价格。疫情期间铁矿价格再度冲上高位,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CMRG的设立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卖方垄断”,通过集中采购、集体议价,削弱矿商定价权。如今对BHP的施压,正是中国“议价新策略”的第一次大规模实战。

澳大利亚方面对此高度关注。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对此报道表示“担忧”,并希望中澳双方尽快通过谈判解决分歧,确保市场正常运作。不过,他也谨慎地承认了价格谈判中出现分歧的可能性,语气相对克制。值得注意的是,澳方并未因此事公开对华强硬指责,这显示出澳洲政府在经济现实面前的谨慎态度——毕竟铁矿石是澳大利亚最贵重的出口产品,每年给澳洲带来上千亿澳元收入,中国又是买走逾六成澳洲铁矿出口的绝对主力。

(必和必拓 来源:BBC)

必和必拓方面起初试图淡化此事影响,称每年与中国客户的谈判都会有各种传言和博弈,这是“正常的商业过程”。该公司澳洲区总裁在公开场合表示,公司与中国客户关系牢固,这些谈判“每年都会发生”,暗示外界不必过度解读谈判拉锯。然而,资本市场已经有所反应:暂停采购消息传出后,必和必拓股价一度下跌2.5%,虽随后收复了一半跌幅,但投资者对其过度依赖中国市场的“集中风险”已有所警觉。

正如路透社分析所指出的,铁矿石争端提醒人们矿业高度集中的风险:必和必拓55%的息税前利润来自铁矿石,而其中大部分又仰赖中国买家。中国此番主动出击,相当于向澳洲矿商示警:过往那种卖方市场主导定价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二、人民币结算崛起:撼动美元定价霸权

这场中澳博弈的焦点,不仅是价格,还有结算货币。根据《财新》和《ABC》等媒体的报道,BHP与CMRG的价格分歧高达每吨30美元:前者坚持每吨110美元,后者希望降至80美元。中国与必和必拓的这一轮冲突,还有一个本质焦点:货币和定价权。

长期以来,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几乎都以美元计价结算,铁矿石也不例外。美元之所以被称为“货币霸权”,正是凭借石油和矿石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来巩固地位。铁矿石年贸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以上,其中约80%以美元计价。这意味着中国每年用人民币购买铁矿石之前,必须先换成大量美元,不仅要支付高昂的汇兑成本,还受制于美国主导的国际清算体系。一旦中美关系紧张,金融制裁的阴影就可能威胁中国的资源安全。

因此,中国近年大力推动大宗商品去美元化,提高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对于铁矿石,中方的目标是“人民币结算”甚至“人民币计价”。两者有细微区别:结算指用人民币支付货款(但价格仍可参照美元报价),计价则是直接以人民币定价商品价格,让人民币成为交易基准。

2025年之前,铁矿石贸易基本按照普氏指数以美元报价,中国作为买方缺乏定价话语权,经常吃亏。普氏指数由少数西方机构根据抽样询价制定,被指不透明且易被金融炒作操纵。中国钢企曾饱受其害,多年间进口矿价格大起大落,但中国却无力决定价格走向。

如今局面开始改观:人民币结算在铁矿贸易中不断扩大。早在2017年,巴西淡水河谷就与中国宝武完成首笔人民币结算的铁矿交易。2019年,力拓也与中国达成人民币计价销售协议。澳洲第三大矿商FMG更是在2023年8月从中国银行团获得了一笔142亿元人民币(约20亿美元)的巨额贷款,成为首个获得人民币贷款的澳大利亚矿企。这笔5年期贷款利率仅3.8%,FMG计划将其用于一般运营和绿色转型。

更值得关注的是,FMG高层明确表示未来可以用铁矿石偿还贷款,相当于直接用铁矿石做抵押从中国拿人民币资金——这等于是提前锁定了日后向中国供应矿石的义务,用资源和中国资本深度绑定。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座里程碑,因为它打破了澳企以往只能通过美元或澳元融资的惯例。

必和必拓此前在四大矿山中对人民币结算最为抗拒,但它最终也不得不让步。中国暂停采购仅十余天后,就有消息传出必和必拓与中方重回谈判桌,并同意拿出部分现货铁矿以人民币结算。据伊斯坦布尔的行业媒体SteelOrbis报道,必和必拓或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将约30%的对华现货铁矿贸易改用人民币结算。

三、西芒杜矿意外停摆:中国王牌项目的关键时刻受挫

巧合的是,就在中国对澳矿强硬亮剑的同时,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意外遭遇事故停摆,令这张被视为中国铁矿石博弈“王牌”的项目受到干扰。2025年10月初,西芒杜项目一个工地发生安全事故,造成3名外籍工人不幸遇难。项目承建方新胜威联合体(WCS)随即宣布全面暂停现场施工,展开安全审查。

西芒杜铁矿被誉为“全球最大的未开采高品位铁矿”之一,探明储量高达数十亿吨,矿石品位可达65%以上,甚至部分区段富含67%的超高品位矿。中国企业对于该项目寄予厚望:包括宝武在内的中资联合体持有75%的项目权益,力图通过这个项目实现对澳洲铁矿石的重要替代。按照先前规划,西芒杜矿力争在2025年11月前后实现首批铁矿石出口。为了这个节点,中方已在几内亚投入逾300亿美元资金,修建全长约670公里的重载铁路以及配套港口,从零起步构建出一条连通矿山与海运航道的生命线。

(中国钢厂 来源:BBC)

有中国舆论猜测,是否有外部势力从中作梗,试图延缓这一被视作“澳洲铁矿终结者”的项目进度。毕竟,西芒杜一旦顺利投产,每年可向中国供应1亿吨以上的优质铁矿,足以填补必和必拓对华出口的缺口,大幅削弱澳洲矿商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这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无异于敲响了“躺着赚钱”时代的丧钟。

而对于极力维护美元主导权的美国来说,如果西芒杜采用人民币结算,将进一步动摇美元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的“隐形锚”地位。据悉,美国财政部官员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试图以人民币结算挑战美元规则,甚至有传闻称美国资本考虑入股澳洲铁矿产业,以阻击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提升。

当然,目前对于事故背后存在“外力干预”并无确凿证据。几内亚政府和项目方都将停工解释为纯粹的安全程序所需。然而,事故的时机确实耐人寻味——它正好卡在中方对澳强硬亮剑、急需西芒杜项目作为筹码的节骨眼上。西芒杜矿的停摆,恰逢中澳博弈进入关键胜负手:中方暂停澳矿采购需要有替代供应支撑,而澳方正寄望中国因资源短缺而让步。在这样的敏感关头,西芒杜出事不得不暂缓,难怪澳媒也揣测这给了澳大利亚一线“转圜的余地”。

四、短期影响:中方筹码受压,澳方心态生变

西芒杜矿的意外停摆,直接对中方的谈判节奏产生了一定影响。原本中国集中采购集团暂停必和必拓铁矿后,并不担心供应“断炊”,因为西芒杜等新增产能指日可待。然而现在这一关键增量被迫推后,中方在短期内需要更多依赖现有渠道。澳大利亚的心理预期因此发生微妙变化:此前他们保持低调,不敢对中国叫停采购一事翻脸,是“算准了西芒杜矿是中方的关键底牌”而有所忌惮。一旦这张牌暂时失效,澳方或许觉得自己的底气有所恢复,甚至幻想中国迫于“无矿可用”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妥协。

事实上,澳大利亚对中国铁矿石市场的依存度同样巨大。必和必拓约60%的铁矿石销量依赖对华出口,2023年仅中国市场就为其贡献了约210亿美元营收。整个澳大利亚每年铁矿石出口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中国采购。因此,中方暂停采购的策略若长时间持续,真正承压的是澳大利亚。

必和必拓近期盈利下滑就与中国需求放缓直接相关:2025财年其净利润下跌26%,降至五年来最低水平,管理层将主因归结为中国钢铁需求疲软导致的铁矿价格下跌。在财报中,必和必拓披露其铁矿石平均实现价格同比下降了19%。换言之,中国需求增速放缓+多元供应增加,已经使澳洲矿企尝到了价格下行的苦果。

对中国而言,西芒杜的延期确实削弱了一个重要谈判筹码,但并未动摇整体主动权。为了防止澳方利用供应缺口“坐地起价”,中国近年早已铺就了多元化供应链作为保障:

  1. 他国矿石增供:巴西是中国早已扶持的重要供应方。淡水河谷(Vale)在经历矿难产能受挫后正逐步恢复产量,2024年其铁矿石产量回升至4亿吨左右。巴西对华出口不断扩大,甚至与中国港口合资建设矿石混配基地、签署以人民币结算的长期协议。另外,南非、印度等国对华出口也在增加,2025年以来中国自印度、俄罗斯等非传统供应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长约15%。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对澳洲的依赖。

  2. 国内增产与废钢利用:中国亦在挖掘国内铁矿潜力。2023年中国国产铁矿石产量达到约3.6亿吨,同比提高4.5%。虽然国内矿品位相对较低、成本较高,但聊胜于无,可作为战略缓冲。另外,中国钢铁行业正大力提升废钢回收和电炉炼钢比重。当前中国钢铁蓄积量已超120亿吨,人均蓄钢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 越来越多报废钢铁进入循环:2025年预计全国废钢供应量可达2.7~3亿吨。废钢炼铁不仅降低对原矿石的需求,还明显节约成本——据报道,长三角一些钢厂使用废钢的炼钢成本比使用进口铁矿石低约15%,并且有助于减排。随着废钢比重提高,“以钢代矿”正逐步削弱澳矿不可或缺的地位。

  4. 港存与库存策略:中国在沿海港口常年保持着1亿吨以上的铁矿石库存量,相当于全国2-3个月的消费量。这些库存是中国的议价缓冲垫。当供应或价格出现波动时,中方可以择机消化库存或减少采购来稳住市场、倒逼价格回落。此次暂停采购必和必拓货源的指令正是选择了一个库存相对充裕的时点,以确保对国内钢厂生产不造成冲击的前提下施压供应商。

  5. 集中议价优势显现:自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统一谈判以来,中国钢企采购成本已有明显下降,利润率得到提振。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全国重点大中型钢企利润同比翻番,其中很大原因就是铁矿石采购成本同比降低了近20%。集中采购使中国能够更灵活地在不同矿源之间调配比例。

综合来看,西芒杜事件带来的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影响:短期内澳方士气稍振、中方承压略增。但现实供需格局并未根本改变。一旦安全检查结束,西芒杜项目重新推进,中方依旧有望在既定时间(或稍有延迟)获得该矿供应。而澳大利亚即便得到几个月缓冲,其长期面临的市场份额下滑压力恐怕无法逆转。

五、多线布局:从铁矿石到大豆的“双线战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出击并非仅限于铁矿石领域。几乎在同一时期,一场关于大豆的贸易博弈也在上演,而且中国同样取得了主动。澳大利亚的铁矿和美国的大豆,一个是工业命脉,一个是农业命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都因过度依赖中国市场而成为中国手中的筹码。

(巴西大豆 来源:RFI )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之一,而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占全球贸易量的60%以上。可以说,中国买走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大豆,也是美国豆农最大的客户。2018年前,美国每年有约60%的大豆出口销往中国,最高年份(2020/21销售年度)甚至达到美国总产的31%直接出口中国。这种一边倒的依存,使得中美贸易战爆发前,美国农业对中国市场高度敏感。

中国早在贸易紧张前就未雨绸缪,加大了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进口大豆的力度。例如,通过农业投资合作,中国帮助巴西大豆产能大幅提升。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资本和技术涌入巴西内陆开拓豆田,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节节攀升。终于在2019年,巴西大豆年产量超越美国,登上世界第一宝座。

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关税,进一步促使中国买家全面转向巴西。巴西则把握机会扩大市场份额,凭借土地和种子成本较低的优势,巴西大豆报价往往比美豆更具竞争力。结果是中国自巴西进口的大豆激增,而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大幅缩水:2018/19年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从战前每年约$120亿暴跌到不足$50亿。

美国豆农深受打击,官方统计显示2018-2019两年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损失中,约71%来自大豆一项。如今,巴西稳居中国大豆主要供应商的位置,占中国进口的比例远高于美国。中国用不到数年时间,就实现了大豆供应链的重构,从单一依赖美国转为“巴西为主、多国补充”的多元格局。

类似的故事也在澳洲铁矿石上演。不同的是,铁矿领域中国的逆袭需要更长的酝酿期,因为矿业投资开发周期远长于农作物种植。但思路如出一辙: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上文提到的巴西、非洲矿,中国也增加了从南非、俄罗斯、印度等的铁矿石采购比例,甚至尝试复兴国内铁矿开采。同时,中国企业还直接入股海外矿企,从内部获得话语权。

早在2008年,中铝集团就斥资成为力拓公司最大股东(持股约14%),这使得力拓在对华关系上相对更加务实配合。华菱钢铁也在更早时候入股了FMG(目前持股约17%),绑定供应关系。这些举措让中国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因为“坐在对面”的不再都是外人,还有自己的股份和利益。

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全球化布局策略,为同时打赢“两场贸易战”奠定了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在亚非拉广泛投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例如,在非洲,中国通过投资矿产和石油项目,确保了铁矿石、铜、稀土等资源的稳定来源;在南美,大量农业合作项目保证了粮食和油料供应安全。这些全球触角使得中国不再害怕某一国的断供要挟。

编辑:管一

底图.jpg

点赞
收藏
管一
共发表185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