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报道,特朗普于7日致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警告称若未能尽快与美国达成新的贸易协议,自8月1日起将面临至少25%的高额关税。这一举措标志着他此前数月发动的关税战已进入新的升级阶段。
当天稍晚,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宣布,对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和突尼斯加征25%关税,对老挝和缅甸征收40%。其他受影响国家还包括印度尼西亚(32%)、孟加拉国(35%)、泰国和柬埔寨(36%)、波黑(30%)以及塞尔维亚(35%)。
(特朗普 来源:NPR)
特朗普7月9日致信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通知他们将对这些国家输美商品征收新关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布了致文莱、阿尔及利亚、摩尔多瓦、伊拉克、菲律宾、斯里兰卡、利比亚和巴西的信件。
特朗普称,美国将自2025年8月1日起对菲律宾的产品征收20%的关税,对文莱和摩尔多瓦的产品征收25%的关税,对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斯里兰卡和利比亚的产品征收30%的关税。特朗普还表示,美国将对所有来自巴西的进口商品征收50%的关税。
从关税打击清单基本可见,印尼、泰国、老挝、缅甸、文莱、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实质加税25%到40%不等,而对日本、韩国威胁加税25%。美国基本沿着周边12个国家打,旨在打击中国周边供应链?
另外,特朗普对金砖国家中的南非加征30%,对巴西所有商品加税50%,也旨在打击金砖国家之间的供应链协同应对?
耐人寻味的是,7月10日消息,美商务部长称可能于8月初与中方谈判代表会面。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目前,双方在多个层级就经贸领域各自关切保持密切沟通。
1.拜登政府尾声的关税调整
在特朗普赢得2024年大选即将上任之际,拜登政府于任期尾声对部分对华关税政策进行了调整。
经过长期的301条款关税复审,2024年9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敲定大幅提高对华关税的计划,锁定了对中国战略性行业商品的高关税措施,包括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对半导体及太阳能电池板等征收50%的关税,以及对电动车电池、关键矿产和钢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
这些新关税主要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分批生效,目标直指中国的高科技和制造业供应链,以“有力保护”美国战略产业,迫使全球供应链断裂,区域化。
(拜登 来源:CNN)
与此同时,拜登政府也延续了特朗普时期对约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既有关税(税率7.5%至25%)。总体而言,拜登政府选择了“有的放矢”的关税策略,即聚焦电动车、电池、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以应对中国的产业补贴和产能过剩问题。
然而,此举也引发美国业界担忧:有行业协会指出,自美中贸易战开打以来,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已经额外承担了2210亿美元关税成本,却未能改变中国的贸易行为。可见拜登政府在卸任前的关税调整,意在强化对华供应链“去风险”的同时,承担了国内通胀和供应链冲击的风险。
2.特朗普上任初期的强硬措施与谈判开局
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迅速对拜登政府的对华关税政策表明强硬立场。他一方面认可并沿用了拜登对战略产业高关税的做法,另一方面更大刀阔斧地扩大关税战线,将贸易压力推向全面升级。
根据媒体梳理,特朗普就任仅两周,美国便启动“对等关税”机制:2月4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额外加征10%关税,3月4日再加征10%,叠加原有关税使大部分中国产品综合关税升至45%左右。紧接着在4月3日,特朗普宣布迎来所谓关税“解放日”,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再加征34%的从价税,自4月9日生效。
这一系列措施使美国对华关税在短时间内飙升至历史新高。中国则强力反制:4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并暂停出口多种关键矿产和稀土,还将多家美企列入不可靠清单,向WTO提起诉讼。
短短数周内,双方你来我往的关税攻势导致双边贸易近乎冰封,约6000亿美元的双向贸易受到波及,全球供应链也陷入剧烈动荡。美国国内由此出现“滞胀”阴影,企业和消费者承压。不少分析人士警告特朗普政府,如果不适度收缩,这场经贸战恐重创美国经济。
3.日内瓦谈判与“休战”协议
面对急剧升级的关税战,2025年5月中美双方在日内瓦展开首轮高层经贸磋商。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两国的首次高级别会谈,被各界寄望于为失控的贸易战踩下刹车。谈判取得了显著成果:5月12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互相大幅下调此前加征的关税,贸易战按下90天“暂停键”。
根据协议,美国将在90天内把上月新增的对华报复性关税从145%降至30%,中国也将同期把对美报复关税从125%降至10%。虽然这看似戏剧性的数字源于多轮关税叠加,但无疑代表双方同意暂时“熄火”降温。
此外,报道称中国同意撤销自4月初实施的稀土及磁体出口管制,为美国高科技制造供应原料;美方则同意建立新的经济对话机制,并据报取消了一些对华出口管制措施,以恢复双方经贸关系的“正面势头”。
日内瓦休战使市场情绪大振:全球股市随即飙升,航运业迎来中国出口激增的浪潮,之前停滞的订单和货运在抓紧90天窗口期赶闸出货。然而,这份难得的停战协议是暂时性的。正如一家中国出口商经理人在庆祝之余所言:“九十天后局势会如何发展,谁也无法预知”。
然而,截至目前中美仍未达成协议,美方称中国未履行日内瓦协议中“暂停非关税反制措施”的承诺。特朗普妄称中国“彻底违反协议”,但他并没详述违反什么协议?是美国单方要价的协议?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明确指出,中国并未如约恢复关键矿物,尤其是稀土的出口,仍实行审批与限制政策,严重冲击美国制造业。例如芝加哥福特SUV工厂因稀土短缺被迫停产。美方同时也采取反制措施,限制对华关键技术出口,涉及喷气发动机、半导体与特种化学品,意图打击中国C919大飞机等高端产业链。
我国反击指美方破坏共识、挑起摩擦。中国方面认为自身始终履行协议,反而是美方在联合声明后迅速出台新限制措施。包括禁止美国公民资助华为AI芯片、限制EDA芯片设计软件出口,以及威胁撤销部分中国留学生签证。这些行为在我国看来不仅违反共识,更具歧视性和政治操弄意图。中国商务部等批评美方“倒打一耙”,并呼吁美方纠正错误、共同维护谈判成果。
在过去三个月,美国媒体和经贸专家对这场“休战”表达了复杂看法。不少主流媒体指出,美中经贸关系表面的缓和难掩深层次矛盾,供应链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联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CNN等媒体分析称,过去美国寄望通过贸易促变,但近年共识是中国的技术崛起对美国构成战略挑战。
美国知名智库学者评论说,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战引发的经济混乱中被迫调整策略,开始从试图全面重塑全球经济体系,转为对中国经济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正面打击”。这一观点折射出鹰派舆论的担忧:美国若不强硬反制,中国在高科技和供应链上的崛起将削弱美国的经济主导地位。
美国政坛的对华强硬派则对任何妥协迹象保持警惕,强调供应链依赖就是安全风险。共和、民主两党多位参议员今年2月联合提出立法,要求收紧贸易执法、封堵中国通过第三国转移产能来“钻空子”的行为。
提案牵头人之一、共和党参议员托德·杨妄称:“中国通过倾销廉价产品和补贴产业来扭曲自由市场,目的就是打击美国企业和工人”。这一强硬论调表明,在鹰派政客看来,经济依赖正在转化为安全脆弱性,美国必须主动出击来减轻对华供应链依赖。
针对5月达成的90天暂停协议,强硬派人士和一些媒体评论员表达了疑虑。一些美国保守派评论认为,此次暂时降税实际上是美国的“战术性撤退”,而非中国作出实质让步。《华尔街日报》等财经媒体也发表专栏提醒,美国降低关税只是换取谈判空间,但如果中国结构性问题未解决,贸易战恐将卷土重来。
1.聚焦半导体
重返白宫后的特朗普政府,将科技供应链视为对华遏制的主战场,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延续并强化了前任政府的限制措施。5月中旬,美国商务部宣布撤销拜登政府晚期制定的一项“AI扩散出口管制”新规,转而推出更有针对性的芯片管制措施。特朗普政府声称拜登时期的一些“一刀切”规则过于宽泛、反伤盟友,因而改由“更大胆而包容”的策略,与可信国家共同发展AI技术,同时严格防止先进芯片流向对手。
新措施包括发布针对华为Ascend等中国高性能芯片的风险警示,提醒全球严防相关产品;以及警告美国企业谨防其AI芯片被用于训练中国的模型。此外,特朗普政府重启并扩大了对半导体相关设备、软件的出口审查和“实体清单”,据悉有更多中国芯片设计、超算机构被列入限制名单(延续了拜登在芯片领域对华“卡脖子”的思路)。
不仅如此,特朗普团队还在酝酿重新评估美国《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试图堵住其他国家厂商绕过美国技术为中国提供高端芯片的途径。可以看到,特朗普政府在半导体供应链上选择了更全面封堵的路子:既承袭了拜登时期对尖端芯片出口管制的核心框架,又试图通过调整手段使其覆盖更广、执行更严,以遏制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能力。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美国对华高科技脱钩策略在新政府下不仅不会放松,反而有加码之势。
2. 剑指电动汽车与新能源供应链
在电动汽车(EV)和新能源技术方面,特朗普政府延续甚至超越了拜登的强硬路线。拜登时期确立的对中国电动车100%关税已于去年底生效。特朗普对此不仅表示支持,还进一步考虑采取非关税壁垒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例如,政府内部讨论过提高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的安全和环保标准审查,以及取消此前部分中国制造电动车零部件的关税豁免,以全面挤压中国在美新能源市场份额。在最新的法案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全面取消新能源补贴。也正是这个原因,马斯克与特朗普公然翻脸,还宣布成立了“美国党”。
(特斯拉 来源:《纽约时报》)
此外,新政府重提美国国内关键矿产安全,考虑依据《国防生产法》限制或审查中国企业参与美国锂、镍、稀土等电动车电池关键矿的供应。特朗普政府官员多次公开批评中国在电动车产业的巨额补贴和倾销行为,称要防止中国电动车“以不公平低价占领全球市场”。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决不会让中国电动车凭借政府补贴获得“惊人速度”的市场主导地位,美国将通过高关税和本土产业扶持,确保中国无法在美复制其在欧洲的攻势。
在新能源供应链 broader 范畴,特朗普政府还密切关注中国在太阳能、电池储能领域的扩张,准备在必要时祭出“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或国家安全审查等措施,以阻断中国获取美国新能源项目合同和市场。这些动向表明,特朗普团队正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制定对华新能源供应链的围堵策略,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机产品全方位限制中国的参与度,试图维护美国新能源转型的自主可控。
编辑: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