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笔者的一位好友终于“痛下决心”,购买了生平第一台汽车,一辆白色的卡罗拉。这让笔者蛮惊讶的。毕竟此前他一直想用更实惠的价钱购置一辆二手车代步,还三番两次去实地考察过,怎知最终还是宁愿多花几万块钱,选择了一台之前并不在计划内的新车。
而这也让笔者将目光对准了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的心理变化。按照好友的话说,仅就代步功能来说,第一次买车且尚无太多驾驶经验的人,选购一台二手车往往是最为实惠的。但是,在他做出购车决定之前,枕边人的提醒让他多了几丝顾虑,并改变了初衷。
一是消费者购车之初,心理总是“打鼓”,无法确认商家提供的二手车车况到底如何。即便商家亮出带有很多技术参数类的专业文件和评估报告,人们也总是不够放心,担心万一遇到事故车,或经过多次改装的汽车,甚至是转了几手的“老家伙”。因为,这对其日后用车带来了不小的潜在风险。
二是好友相中的某品牌二手车,是一款销量并不十分突出的“非主流“车型,未来还会继续升级推出新款,而旧款或将不日面临停产的可能。如此一来,买到家中的二手车,一旦因故需要更换相应配件,再因车型停产导致配件无法供应,将会是个“无解”的大麻烦。
三是虽然网上出现越来越多支持购买二手车的声音,也有更多二手车商家在市场上涌现出来,但归根结底,好友身边还找不到一个熟人在用二手车。所以,尽管得到商家的承诺与保证,他依旧担心自己的第一次购车经历,由于选了二手车而变得不愉快。并且,再度转让“收益”也会差很多。
对于好友提出的这三点理由,笔者相信也是很多观望二手车的消费者们始终迟迟不敢轻易“下手”的原因。同时,这也说明,即便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二手车市场或在今年突破900万辆大关,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消费者的购车顾虑,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是受限,反之则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所以,笔者期待,二手车市场能够得到进一步规范,有关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一方面要倾听商家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也要从一线用户的实际角度出发,看看怎样才能帮助用户解除购车和用车的顾虑。特别是在评估和售后环节上,一些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或可有效避免以次充好、服务不到位等情况出现。
而商家自身也要与时俱进,通过电商等方式加强销售和服务能力,迎合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而且,商家必须自律,不仅要公开车辆的真实信息,让车况透明化,还要将售后的“条条块块”落到纸面上,严格地去执行。唯如此,规范经营、诚信为本才能进行到底,才能反过来擦亮自己的招牌,吸引更多用户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