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志愿者为百岁抗战老人庆生
2015-07-24 08:36:00
718
0
中原网 


  “我去的那天是1938年的元旦,因为我是临时补充进来的,学校干部让我先抄一遍孙中山的遗嘱,然后才领到军毯、服装和生活用品。”孙景旃回忆,那时候,因为日军已开始轰炸洛阳,学校已准备西迁,他到校时军校已经停课。

  到学校后第3天,孙景旃便和军校的其他学生们一齐,匆匆踏上了前往宝鸡的火车。车至宝鸡,天突降大雪,他们不得已停留了3天,然后转乘汽车,再徒步在山路上行军10天,方到达位于汉中的新校址。

  到达汉中后由于当时文书不够孙景旃便被调去当了文书。作为文书的孙景旃,每天除了写各种通报、在公文上盖章下发,还要制作表格,统计学生成绩。而帮助制订训练计划的经历,让他了解了学生们的训练内容。

  每周,学生们要用木质弹头的子弹练习打靶,有时还在晚上进行对抗演练,直至一方将另一方完全围困方结束。哪个大队啥时候去打靶,啥时候进行对抗演练,孙景旃都了然于胸。

  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孙景旃共看到14期学员的毕业,目送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走出军校,走向与日寇搏杀的抗战一线。

  

  1939年,他回乡完婚。1940年,他成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驻豫军粮局嵩县第五仓库的一名保管员,负责十几个仓库的粮食保管工作。

  如今的孙景旃已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礼,经历过战争、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今天的他更懂得珍惜、感恩,看着台下前来祝贺的孩子们便觉得此生无憾,没有战争、没有贫穷、没有灾难,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生活在他眼中已为完美。

  最令他欣慰的是今天的这些年轻人仍然记着那段历史,记着那些抗战老兵。再没什么能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虽然听不清楚这些志愿者们在说些什么,但老人的心里是懂的!虽然没有过多的沟通,但老人眼睛始终紧紧的跟随着眼前这些身穿蓝色T恤的志愿者们……
点赞
收藏
下一篇